杨廷和不让嘉靖认爹,背后的权力博弈,比宫斗剧还精彩

高山历史 2025-02-18 18:13:08

杨廷和为何不让嘉靖认自己的父亲呢?

【“奸臣”谬论与杨廷和的真实能力】

网上曾出现过一些让人极为惊讶的荒谬说法,称杨廷和不让嘉靖认父,这是故意学赵高把鹿说成马,以此来试探嘉靖,甚至还说他是企图篡夺皇位的特大奸臣。

这种毫无道理、违背历史事实的看法,完全是对历史的蛮横糟践,刚一冒头就被大家骂得狗血喷头,成了众人的笑料。

杨廷和堪称大明头号神童,12岁就考中举人,13岁前往京城参加考试,19岁考中进士,他历经了四个朝代,而他的儿子杨慎还夺得过状元。

要是他篡位,那边军、勋贵以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就会得到定策安邦的大好处,开启封侯升职的大热闹。在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王朝处于稳定的时期,从来没有那种不是外戚、不是藩镇武将,还没有兵权的文职人员谋反能够成功的。

有人称杨廷和欲做权臣,正德驾崩后,他和张太后的组合,跟张居正与李太后颇为相似。

不过,张居正辅佐的是10岁的万历,而那时嘉靖帝朱厚熜则是15岁了。

要是杨廷和想当权臣,那选既聪明又快成年的嘉靖来继承皇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嘉靖的同辈堂兄弟有好多呢,找个笨点儿的、年纪小点儿的不是更好把控吗?以杨廷和内阁首辅的本事,他肯定清楚嘉靖打小就聪慧。

然而嘉靖进入京城后,杨廷和却多次跟他对着干,在入门礼节上如此,在嘉靖登基后还不让他认自己的爹,好像又打算掌控这位朱家的后生晚辈。

【权力博弈:杨廷和的权臣猜想与新君考验】

我们之所以感到矛盾,是由于用普通人那种单一目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杨廷和。

下棋的人都清楚,有时候一步棋不用在意对手会怎样走,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就可以了。

杨廷和一心盼着大明朝可以一直安稳地向前发展,并且他也已经打算好了,要是和新皇帝的争斗落了下风,那他就辞官回乡。

有人觉得不能把杨廷和想得过于高尚,他在四朝为官,心机很重,拉帮结派、手段狠辣,就像王阳明,被巧妙地安排到勋贵体系中,从而完全失去了进入内阁的可能。

不过明朝中期的那些顶尖文臣,像杨廷和、张聪、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虽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可总体上还是想要把事情给办好的。

站在职业管理的层面来讲,明朝中期那些顶尖的文臣,就算他们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但总体上还是期望明朝能够长久安稳地发展下去,这和明末的文官完全不一样,明末文官毫无底线地搜刮财物、只是为了争斗而争斗。

嘉靖即位的时候,杨廷和都六十二岁了。

正德年间,他数次请求辞官,可依赖他的朱厚照屡屡将他挽留,就连他父亲离世,都不许他回去守孝。

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他感觉心力交瘁,要是想当个权倾朝野的大臣一直干到70岁,那可太不容易了。

杨廷和挑选了嘉靖,却又和他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其心态没准就像“胜利了固然高兴,失败了也能欢喜”那样。

他认为朱厚熜能够成为称职的帝王,也期盼明朝能由有能力的人来引领,接下来的抗衡,或许是历经四朝的老臣对新君主的检验。

要是嘉靖斗不过的话,杨廷和就费些心力把内阁班子组建好,让嘉靖能安安稳稳地当君主,就算他宠老婆、信奉道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起码不像朱厚照那样瞎折腾。

要是嘉靖能够搞定那些官场的老手,那就说明杨廷和的眼光挺好,这少年也能把皇位坐得稳稳当当。

【杨家命运与杨廷和的深谋远虑】

在大礼议之争里,嘉靖帝获胜,65岁的杨廷和落败,遭削职后回乡当了平民。杨廷和原本就是个大地主,生活挺不错,71岁时安然离世。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是状元,却被发配到了云南。好在杨廷和人缘不错,所以杨慎在流放期间生活还算可以,他纵情于山水之间,吟诗作对。虽说在仕途上没什么成就,但他活到了七十多岁,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别样的方式名垂千古。

杨廷和的各类举动,是不是也契合他那极其聪慧的父亲在世时的期盼呢?

那些讲杨廷和想要成为权臣、顽固不化,紧攥着封建思想的糟粕而不让嘉靖认爹的说法,实在是把这位明朝第一神童的智商想得太低了。

和张居正最终落得家破人亡不一样,杨家父子都活到了七十岁左右,在杨廷和离世数十年后,他还被赐予了“文忠”的谥号。

把“忠”这个字用来形容这位看似和嘉靖矛盾极为突出的内阁首辅,着实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真相难以知晓,只能予以猜测。

从最终结果来讲,除了嘉靖帝的自私程度超出了杨廷和的预想之外,杨家貌似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

这种深思熟虑、谋划周全,甚至不惜以儿子的仕途为代价,只为让其拥有平淡且丰富的人生,一般人很难做到,不过,相信杨廷和可以做到。

“滔滔长江水向东流去,浪花把诸多英雄都冲洗尽了。古往今来的众多事情,全都成了人们闲谈时的话题。”

这是杨廷和之子杨慎的传世名句,这不也是历经了四个朝代、年已近七十的杨廷和把一切都看开后的内心表达吗?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