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竺被截杀,唐朝大使王玄策直接灭了天竺,这个功劳分量如何?

心水史 2025-02-16 10:12:46

唐太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拓展对外外交,重视与南亚地区的联系。大唐与天竺的友好往来在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达到高峰。643年,唐朝派遣了一支由正三品上护军李义表和黄水县令王玄策率领的使团前往天竺。然而,四年后,也就是647年,王玄策再次受命出使天竺,这次行程却不再平顺。戒日王朝政变的风波席卷而来,使团被卷入其中。

这位勇猛的使节在突围北逃的过程中,并没有被挫折与恐惧击倒。相反,他强行拼凑了一支同盟军队,向当时称霸天竺的阿罗那顺发动了反击。阿罗那顺是一位篡位的强人,在戒日王朝国王尸罗逸多死后,占据了曲女城(今比哈尔邦的某城)。在生死一线的逃亡途中,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商讨对策,决定不甘心失败,必须应战。

当他们逃到吐蕃西南地区,王玄策以唐朝使节的身份寻求联军的支持。吐蕃王松赞干布响应了他的号召,犹如他多年盼望的机会终于到来。那时,松赞干布对南亚温暖富饶的土地垂涎已久,却一直苦于缺乏合适的理由进行进攻。这一刻,王玄策成了他最好的借口。

在玄策的坚持和谋划下,松赞干布派出了1200名精锐的吐蕃士兵,同时,泥婆罗和章求拔(今西藏日喀则一带)两国也分别出动了7000名和2000名士兵,组成了一支约万余人的联军。以人数不足的联军对抗天竺大军,无疑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冒险之举。但在王玄策的智慧和勇气面前,一切变得可能。

王玄策凭借对天竺局势的深刻了解,以及他多年积累的战争经验,迅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常读《大唐西域记》,对天竺各地的地理和风俗十分了解;他还深知天竺在经历政变后内部混乱,阿罗那顺无法调动全国的军力。更重要的是,阿罗那顺并不能指挥如臂,天竺战象虽多,但士兵战斗力长期安逸,实战经验欠缺。

他们的首次大规模交战发生在茶镈和罗城附近,传闻这是天竺国都曲女城(也称拘苏摩补罗)的周边地区。经过三天激烈的战斗,王玄策领导的联军成功攻陷了防守坚固的茶镈和罗城。约万余名天竺士兵被杀或溺毙,这样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联军的士气,阿罗那顺仓促奔逃,但其命运未能得到任何改善。

随后,王玄策派遣副使蒋师仁带部兵继续追击。阿罗那顺在仓皇之中勉强聚拢了一些残兵败将,但在与蒋师仁所部交战中再次败北。阿罗那顺被活捉,此役,蒋师仁斩首千人,俘虏阿罗那顺妻、子和其麾下1.2万人,及时铲除了这一轩然大波的所有潜在威胁,确保了此次征讨的彻底胜利。

随着阿罗那顺的彻底失败,天竺形势瞬间发生改变。各地城邦竞相投诚,南亚地区的政权被彻底震惊。王玄策不仅顺利地渡过了这段充满危险的时光,还通过自己的勇敢与谋略,使得昔日的强敌成为了友好之邦。回到吐蕃后,他履行承诺,将战利品大部分送给了联军,以示答谢。

648年,王玄策凯旋归国,带领天竺俘虏阿罗那顺等人向唐太宗献俘。尽管这一辉煌的功绩在唐朝太平盛世的背景下显得不够耀眼,王玄策依旧被历史铭记。他不仅升迁至从五品的朝散大夫,更以其智慧、勇敢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

王玄策一人灭掉一个国家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能力,更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大唐帝国的强大国力。正如有人评价:“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王玄策凭一己智勇,扭转了南亚局势,也为后续大唐与南亚各国的和睦交往奠定了基础。

天命的拐点往往在于一刹那的决策,而王玄策,这位出使天竺的唐朝外交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不朽的传奇。谁能想到,他在万里之外的不幸遭遇,竟然成就了大唐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这个故事在时光的年轮中依旧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