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中国核事业最神秘女性,隐姓埋名为报国,与丈夫30年未见

雨后清茶 2025-03-11 20:43:41

1992年11月5日,中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文裕教授,躺在病床上,已处于生命垂危之际。看着陪伴了自己半个世纪的爱人即将离她而去,身为妻子的王承书拉着丈夫枯瘦的双手,止不住泪流满面:“文裕,整整30年了,我一直都没告诉你我的工作与身份,让你为我担心得这么久,对不起。”

张文裕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对她眨了眨眼睛,眼神中流露出的只有不舍与爱意,还有对妻子的宽慰,他又怎么会责怪她呢。但时至今日,王承书知道,如果现在她还不说,以后便再也没有机会了,她握紧了丈夫的手,把自己这30年的工作,用最简短的语言给张文裕作了介绍。从妻子简短而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张文裕知道,王承书承受了什么,又为国家做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

可是,妻子所肩负的如此艰巨而伟大的工作,直到他临终前才得知。他为自己的妻子而骄傲,在合上双眼之前,他的脸上展露出的那抹笑容,定格在王承书的泪眼中。一个非要读物理专业的燕京大学女生1930年,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中学女生,兴冲冲地回到位于北京的家里。“我要报考燕京大学的物理系。”女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父母。“你一个女孩子,考什么物理系?”正在看书的父亲,抬头仔细打量眼前一脸兴奋的女儿,一脸的不解。“女孩子就不能考物理系了?”女学生对父亲的观点有些不满。“你见过哪个女性在物理方面有成就的,物理专业本身就更适合男性。”父亲为了扭转她的看法,语气不免严厉了起来。“居里夫人,难道不是女性?”女学生开始据理力争,她知道,此时,必须征得父亲的同意。

“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不错,但你要知道,她本身就是物理学界的特例,再者说,物理学家也不是谁都能当的,如果成不了物理学家,就目前中国这个情况,你能做什么?”女学生也知道,父亲说的不无道理。在当时的中国,局势混乱、民生艰难,根本就没有物理学研究与发展的环境与空间。“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好起来的,居里夫人能成为女性物理学家,相信我也一样可以。”女学生的眼神也随之坚定起来。父亲盯着她看了半晌,突然笑了:“为父也不是老古董,不会强迫你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你既然对中国的未来如此乐观,又对自己有这般信心,那就遵守自己内心的想法吧,不过你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下去。”“那您答应了?”看着父亲微微点了下头,女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而这名女学生,就是刚从女子中学毕业的王承书。

她出身在一个家境优渥的书香门第,自小便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机会,虽然父母对她的期望是报考一个轻松一点的文史类专业,可她却偏偏在读了高中的时候,便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如今中学毕业之后,想报考物业专业,也是兴趣使然。虽然,父亲觉得有些不妥,但他毕竟是思想极为开明的人。他也认同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既然王承书对此感兴趣,他并不奢求女儿在物理学领域能有什么过人的发展,但最起码可以从事她开心的工作与事业,这就够了。正是因为父亲的开明,王承书在报考物业系方面,并没有受到来到家庭的阻碍。而且,以她优异的学习成绩,以及对物理学的兴趣与投入,在燕京大学物理系的招生考试中,王承书表现得也非常出色,并被择优录取。

但燕京大学正式开学之后,王承书才发现,整个物理系,总共才13名新生,而且只有她一名女性。教室里的同学们,看她的眼神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这位女同学,你不会是走错教室了吧?”一位男同学不知是真的如此认为,还是打趣地调侃,总之,这句话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咋了,女生不能读物理系?”王承书回了一句后,自顾自地进了教室。开玩笑的男同学连忙解释:“那倒不是,只是没想到有女生报考物理系的,你确实有些另类。”而王承书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证明了女性可以攻读物业专业,而且还证明了女性在物理学领域也可以很优秀。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她竟连续三年综合成绩第一。并获得燕京大学的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两年后,王承书又获得了物理学的硕士学位,一度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成为燕京大学女性学生的优秀代表人物。而她在燕京大学期间,也遇到她的一生挚爱,并成为她丈夫的张文裕。张文裕在王承书进入燕京大学的第二年毕业,毕业后成为了物理系的助教,并一路成长为年轻的物理学教授。而这位年轻的教授并没有“女性不适合物理研究”的观点,相反,他非常支持王承书的选择:“在物理学领域能否有成就,跟性别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关键在于个人的兴趣与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也正是因为,对物理学同样的爱好与追求,以及张文裕对王承书选择物理学领域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彼此的相互欣赏,让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近,最终成就了一桩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幸福婚姻。留美后导师共同发布轰动世界的理论1941年,在国内物理学领域从事专业研究的王承书,因为卓越的表现与亮眼的成就,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她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得到了去代表着物业学科技前沿的美国,进行物理学的学习与深造。很快,因为她的优异表现,被美国物理学的权威人物乌伦贝克教授发现,并将王承书招纳为他亲自指导的学生。而她主要的研究方向,则是一个非常尖端的物理学应用领域,即稀薄气体的动力学课题。这一课题,之所以重要,并且被全世界各国都极为关注,是因为,这项目研究对于飞机,无论是民航飞机还是军用飞机的高空飞行技术革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价值。1944年,在去到美国三年之后,王承书凭着她在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国际物理学刊物上发表的多篇重要学术论文,非常顺利地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取得了这个含金量极高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王承书接到了美国许多研究机构的邀请,但均被她拒绝。因为,她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极力挽留她,希望她能继续在密歇根大学配合他从事各项物理研究工作。乌伦贝克,对于王承书极为欣赏。一方面,王承书在物理学领域的学识与能力,此时,已经达到了顶尖的水平,完全具备了跨领域的独立研究能力,成为一名不可多得的物理学专家级人才。另一方面,王承书在物理学领域研究工作的投入,远非其他人可比。她对工作的投入,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这不仅源于她对科学事业的追求,更源于她希望自己能不断突破、不断成长,以后可以用她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为中国的发展与强大做出贡献。也正是因为王承书的这种追求与付出,她放弃了大量的高薪工作与机会,选择了更加纯粹的物理学科学研究。终于,在1951年,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物理学方程式,即“王承书与乌伦贝克”方程,也被简称为“WCU”方程。

而这个方程所涉及的理论范畴,则是全世界各国都极为关注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而这个技术,则是所有强国都觊觎的“原子弹”的核心技术。基于这项目技术,可以说用于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性原料“铀”的提取,更加简单容易。也就是说,此时的王承书,在物业学的专业领域,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这一年,距新中国正式成立,已有两年。身在美国的王承书,已经做好的回国的打算,她渴望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服务于自己的祖国,助力于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但由于美国当年的政策与控制,一心想回国的王承书,却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在美国政府的控制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延缓回国的日程。

这样,一直拖到了1956年,通过在美华人与留学生的极力争取,以及新中国政府与美国的不断斡旋与磋商,最终阻碍留美学生回国的屏障得以破除,而王承书也如愿与丈夫张文裕一起,回到了久别的祖国。回国投身核事业隐藏身份整整30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因为,党中央和毛主席都非常清楚,只有拥有了原子弹这一威慑型的武器,刚刚崛起的新中国,才能免受虎视眈眈的老牌强国的侵略与欺压,才能最大化地保障新中国的安全。而要自主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中国却面临着技术与人才的严重缺失,新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完全处于空白状态。“我们要自主研究原子弹,就得有技术、有人才,但技术从哪儿来,还是来源于人才,所以,关键点就是找人才。”周总理就此,曾给予非常明确的分析与指示。而中国政府知道,王承书就是这方面的卓越人才。

有了王承书,就可以快速解决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的问题。1961年,负责原子弹研发项目的钱三强,找到了已经进入中国热核聚变研究室工作的王承书,希望她能正式加入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团队。但钱三强来之前,对于王承书是否会加入,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这项工作特殊性与保密要求,一方面需要王承书离开家庭,去偏僻的西北沙漠之地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她对所有人,包括自己最亲的家人进行工作保密。而王承书身为一名女性,有丈夫和孩子,一旦选择,无异于放弃整个家庭与幸福。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承书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我之所以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如果这点牺牲都做不到,那我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如此决然的王承书,钱三强深受感动:“有像你这样的一批人才,原子弹怎么能研究不出,中国又怎能不强大。”就这样,王承书抛下了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责任,把人生完全托付给了国家,托付给了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发事业。她含着泪,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学校,一遍又一遍地交代孩子要学会独立生活,要如何照顾好自己,因为她知道,自此刻起,她再也无法在尚未成年的孩子跟前扮演母亲的角色。而对丈夫张文裕,她只是简单地说自己按照国家的安排,要去另一个地方工作,至于什么地方、什么工作性质,她一个字都不能透露。即便面对着丈夫张文裕不解的目光,以及在不理解情况下对自己的发火,她都流着泪隐忍了下来。

在简单地处理了家庭的事务之后,她便如同消失了一般,失去了同丈夫与孩子的联系,被封闭在一个谁都不知道的地方,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一股脑地投入到了原子弹的研究事业中。正是基行她所掌握的铀同位素分解理论与技术,中国原子弹研发的第一步,即高浓缩铀的提炼,得以突破并完成。自王承书与家人断绝联系后的第三年,即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当全国人民为此举国欢庆的时候,她却连向丈夫与孩子报喜都不行。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张文裕,都不知道,这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其中最为关键的贡献,竟然是由自己的妻子王承书做出的。王承书,之所以选择物理学,除了对这一学科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她坚信中国的强大需要物理学,而选择了物理学的她,将有机会为祖国而付出。

新中国的成立,让王承书看到祖国美好的未来,她也知道是该利用于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报效祖国的时候了。王承书,就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充满着爱国热情、燃烧着报国热血的科学家一样,甘愿牺牲家庭、甘愿隐姓埋名,为祖国的科技与国防事业,默默地付出。她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即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从未贪图个人利益,没有彰显个人名声,她是中国核事业隐形的巨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