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5岁,从怀孕起就开始学习育儿知识。看过很多书,也参加过工作坊。各种育儿理念都了解过。但和孩子相处中,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是根本做不到。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大喊,喊了以后又很内疚。太痛苦了?家人说我学那些白学了,怎么才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做个好妈妈?
前几天看到朋友的留言,对吼孩子很苦恼,非常理解您,我也是一名母亲,育儿时也有过很多困惑。其实孩子是上天恩赐的瑰宝!当我们忍不住吼孩子时,不妨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换种教导方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可能要好些。
对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孩子还没到我们身边,就学习了育儿知识和理念,立志当不打骂、不吼孩子的好爸妈。可当孩子慢慢长大,又淘气又不听话,我们会忍不住“怒火”吼孩子。事后,看着孩子眼中含泪,又心疼、又内疚。
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都经历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希望孩子乖巧、懂事、优秀又有礼貌,对孩子报以巨大期望。可孩子却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对孩子的失望生气,导致我们控制不好情绪,放大心中的不满,吼孩子。
其实,“吼”孩子,治标不治本。即使当时孩子畏惧父母权威,改了、听了,可次数多了,孩子会疲乏、无所谓,对父母的管教不走心,慢慢地吼不管用,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手段管教孩子。因此,唯有正视孩子不足,约束好自我情绪,慢慢引导。
朋友对五岁的孩子吼,想起了我家孩子五岁时,常说的一句话“我不是三岁的小孩啦,我已经五岁啦”。五岁的孩子,比较有想法,喜欢探索,总反问“为什么”,甚至有些小叛逆,自认为是大孩子,心理发育显著提升,但又不是很成熟。
这是因为,儿童进入3岁后随着各种心理过程逐渐发展,个性开始形成,但这个缓慢的过程,到了5岁后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显现,性格特征明显差异,显现出顺从、冲动、懦弱、好表现、攻击、内向、外表以及依赖等性格特征,但尚未定型。
父母的遗传和之前的培养,五岁孩子,个性凸显又不成熟,很多事情上无法尽善尽美、满足父母要求,常常惹父母生气,这不是个例,而是此阶段孩子的共性特点。对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需要家人的耐心引导。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以,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少吼孩子。
首先,控制自我情绪。
明确吼孩子毫无益处,从心底认同孩子此时的成长阶段,需要我们的耐心。当实在忍不住要吼孩子时,在心底默想一分钟,若外人做得不对、我们看不惯的,会碍于教养不去和对方计较,对外人都能容忍和大度,何况对最亲近的孩子呢?要发火前,想一下,忍耐控制住自我情绪。
其次,将情绪与事件剥离,学会倾听。
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我们要对孩子抱有尊重和好奇,剔除我们的先入之见,慢慢等待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倾听时,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情感上和孩子共鸣,接纳他的想法,最后再给予孩子情绪上的疏导。
再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身上有什么,孩子身上就会呈现什么,孩子就是我们的缩小版,我们如何对孩子,孩子一定如何反馈,孩子的一切,都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做到了、做好了,孩子无形中学会了。
最后,转变教育方法,从孩子角度想问题。
孩子很纯真,最喜欢父母,有时候换到孩子的角度想,会豁然开朗。另外,每个孩子都不同,不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相信我们的孩子。
总而言之,吼孩子毫无益处,教导孩子确实需要耐心,蹲下来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和尊重孩子。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予以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相信,当我们转变态度后,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越来越优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