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夜,在瑞金简陋屋内,周恩来接过破旧四角号码字典,紧锁眉头仔细翻阅。
字典信息以复杂数字编码呈现,每个数字均蕴含敌军秘密。
一旁站着名满脸血迹、衣衫破烂、瘦弱的乞丐,脸部因伤口肿胀难辨原貌,他微弱地讲述着敌军计划围剿红军的情报。
数日前,这位看似平凡的“乞丐”实则潜伏于敌军要害,即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之中。
他历尽艰险,取得蒋介石“铁桶围剿”计划的详尽资料,随后利用四角号码字典对情报进行加密处理。
为将情报送达中央红军,他历经长途跋涉,忍受饥饿寒冷,不惜以石砸面伪装受伤,以此骗过敌军重重关卡。
此绝密情报披露蒋介石五省围剿的详细计划,红军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制定应对策略。
【南京的掩护与初心】
1931年,民国政局动荡,项与年凭借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之职,秘密策划在上海的相关工作。
上海长寿路(原勃生路)邻近市中心,四周繁华熙攘。项与年借此良机,在繁华街道上创办了复炎小学,以此作为城市中心的隐蔽前哨。
复炎小学创建时,项与年亲力亲为,设计校园并规划课程,力保其满足外界对普通学校的各项期望。
学校正门对着繁忙街道,后门则通往隐秘巷子,利于秘密活动开展。
项与年担任校长时,积极推行新式教育,组织师资,扩招学生,使学校迅速赢得当地居民的认可与赞誉。
他亲自授课国文历史,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室,他激情讲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复炎小学虽以教育推广为名,实则功能远超普通学校范畴。
学校地下室改造成信息交流中心,配备发报机与密码设备,成为党在上海联系其他地区的关键节点。
地下室隔音效果优异,保证教学时间地上活动不影响地下室秘密工作的进行,确保工作环境的独立性。
复炎小学除信息交流外,常举办教职工会议,名义上探讨教学事务,实则用于地下党员的政治学习及战略部署。
这些会议常在深夜举行,以确保学校内无外来人员滞留。
在会议中,项与年常传达党中央最新指示,与地下党员共同分析形势,并着手制定行动计划。
【上海的秘密与牵绊】
党中央迁往江西革命根据地时,项与年决定留沪,持续进行地下工作。
近期,他与群治大学的老友张雪澄频繁联系。
张雪澄在中华职教社任职时,能自由出入上海多处,这为项与年的情报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
民国21年,项与年接获新组织任务,需离开上海至外地执行更隐秘工作。
他明白任务的重要与长期性,但顾虑儿子项德崇(后更名项南)在上海强恕园艺学校就读,缺乏人照顾。
为妥善安排儿子生活,他联络了老朋友张雪澄。
张雪澄于中华职教社任职期间,身份可靠,行事稳健,保持低调。
项与年与她深入讨论后,决定让儿子由她照顾,负责其日常生活与学习事宜。
项与年处理好家庭事务,遵循组织指令,随即展开行动。
他改用梁明德之名,历经多次转折,最终以一个普通社会人士的身份抵达江西省。
他因冷静的判断和卓越的文字处理能力,获聘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一职。
【临危受命与艰难奔袭】
民国23年10月,1934年,蒋介石自南京抵达庐山,召集来自五省的军政高层,举行了一场军事会议。
本次会议聚焦围剿中央红军策略,蒋介石亲自主导并制定详尽计划,旨在实现彻底围剿目标。
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的莫雄参会,全程参与军事布置讨论,会后他负责带回关键文件。
这些文件涵盖《剿匪手册》、《围剿总动员令》、《铁桶围剿计划》,并详细记录了兵力部署、进攻路线、日程及战斗序列等内容。
莫雄返德安后,把绝密文件交给深受他信赖的机要秘书项与年。
项与年获取文件后,认真逐页审阅,仔细将文件中的关键信息整理并归类。
这些信息揭示红军核心活动区,描述敌军多层包围封锁苏区策略,构成“铁桶”般难以突破的围困局势。
莫雄将情报转达中共中央,未直接介入,改由项与年负责传递。
项与年接文后即投入工作,他把文件各部分按类录入四角号码字典编码表,用编号替代文字,实现对情报的加密处理。
加密完成后,项与年巧妙地将这些信息隐匿于一本普通的四角号码字典内。
这本字典略显陈旧,因磨损而不易引人注意。
他之后把全部原始文件放回原位,保证司令部内部一切正常,无任何异样情况。
他轻装简行,趁夜深人静之时,悄然离开司令部,踏上了前往苏区、充满危险的旅途。
【风餐露宿与生死一线】
项与年踏上赴苏区之旅,沿途每一步均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
他携带藏有情报的四角号码字典,沿敌军未彻底封锁的小径行进。
山路蜿蜒崎岖,杂草丛生密布,行走时需步步谨慎,以防摔倒。
途中遇敌军流动岗哨,他撕烂衣服,抓泥抹脸,伪装成流浪农民,以掩饰身份。
然而,敌军盘查极为严密,对所有可疑人物均实施扣留措施。
他捡起石块,奋力砸脸,直至嘴角淌血,牙齿掉落。随后,他跌坐地上,掩面呻吟,假装乞丐,意图彻底摒弃青壮年特征。
穿越岗哨后,项与年仍旧坚持着,步履维艰地继续向前行进。
他现已失去出发时的斯文儒雅,满脸血迹,胡子丛生,衣衫褴褛,难以遮掩遍体伤痕。
夜晚,他仅能在路边草丛或树下短暂休憩,身体因寒冷与饥饿日渐虚弱。
他从包中取出干粮,那些硬饼干已沾满泥土。他边嚼边艰难咽下,再用仅剩的水囊稍解干渴。
他愈接近苏区,敌军封锁线愈发严密。
村中碉堡与路口岗哨使陌生人靠近极为危险,他因此白天林间隐蔽,夜间才敢冒险穿越村庄与路口。
山路愈险,鞋底已磨破,裸足被石子划伤,步步留血印。
他偶拾数片野草咀嚼,虽苦涩难咽,却能略微减轻饥饿。
他头发凌乱,下巴长满胡须,身上衣物破旧,布条挂身,难以辨认原色,整体形象宛如一名刚从废墟挣扎而出的难民。
【情报送达与历史转折】
项与年抵达瑞金,身心俱疲。他按约见到接应人员,随后被引领至中央临时办公处。
推开简陋木门,他见周恩来与李克农已在内等候。
周恩来起身相迎,见项与年模样狼狈,即命人送来热水食物,并指示医务人员检查其伤势。
项与年坚持先汇报,取出四角号码字典交予周恩来,详细说明情报来源及加密方式,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周恩来接字典,翻查数页后察觉信息重要,随即部署人员对情报深入解码分析。
李克农急询项与年敌军部署详情,涵盖情报获取的时间、地点及敌方可能的调整方案。
项与年被安排至休息室稍作休整,同时,周恩来与李克农紧急召集人员,彻夜开会,深入研讨获取的情报。
经多次研讨与推演,中央决定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此举标志着后来广为人知的长征的开端。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及四角号码字典加密的情报,并特别强调其重要性。
他称该情报助中央及时突围决策,避免全军覆没危机,毛主席赞其“功绩巨大”。
项与年在长征途中,利用休整时间协调信息渠道,与其他同志共同努力,确保党中央指令准确传达至各部队。
长征期间,党组织依形势所需,派项与年赴香港执行秘密联络任务。
他精心策划后离队,辗转到达香港,随即迅速行动,与本地党组织构建了稳固的联络体系。
项与年在该时期,利用伪装身份常往港口商贸区,借商船和水手等路径,将党的指示和情报传递至国内其他区域。
完成香港任务,他重返上海,这座昔日熟悉的城市。因敌特监控日益严峻,上海已变得愈发危险。
项与年从事情报工作后,迅速适应新形势,在复杂环境中成功重建多条秘密联络线。
他伪装成教师、商人等,与党组织同志共建信息网络,定期向党中央传递敌军部署、经济动态等情报。
王琰与康曦在《传承》2009年第17期中撰文,讲述莫雄、项与年成功挫败“铁桶计划”,文章发表于该期刊第22至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