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均田免赋”,能否为现代社会公平分配提供思路?

格叽格叽 2025-01-26 18:27:50

在明末那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里,李自成绝对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1984 年上映的《双雄会》这部电影,虽说讲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可李自成的经历,却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化。通过影片中的情节以及真实的历史背景,去体会他在历史大潮中的拼搏与努力。

【明末乱世:李自成崛起的时代背景】

明朝末年,社会很不安定,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朝廷中,万历皇帝多年来懒于理政,让国家的事务变得杂乱无章,命令难以传达下去,朝廷的纲纪也被荒废了。到了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抓住机会掌控了朝政,他们公然卖官、铲除异己,行为毫无顾忌,使得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政治极度黑暗腐败。

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相互争斗、算计,做决策时只考虑个人利益,根本不管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导致很多政策一会儿一个样,很难落实下去,使得社会矛盾越来越严重。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福王朱常洵去藩地的时候,竟然得到了两万顷的良田。这使得无数农民失去了他们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无奈只能成为佃农,还得承受着高额的地租,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同一时间,因为要对付辽东的战争以及国内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明朝政府接连增加征收“辽饷”“剿饷”“练饷”,这些赋税就像沉重的大山一样,把百姓压得几乎无法呼吸。

另外,旱灾、水灾、蝗灾这类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粮食收成不好,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农村经济完全垮掉了。好多农民跑到城市里,但是又没有挣钱的门路,只能在城市里到处流浪、艰难求生,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极度不稳定的困境当中。

在军事方面,明朝军队存在诸多问题,且难以改变。士兵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军饷也常常被私自扣掉,导致士气十分低落。军官虚报兵员冒领军饷的情况时常出现,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严重下降。在辽东地区的战场上,面对后金的兴起,明军多次作战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萨尔浒之战,让明朝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实力大减。

此后,后金老是侵扰边境,明朝只得投入大量兵力去防守,这就让国家的财政负担和百姓的赋税压力变得更大了,整个国家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李自成:从低谷到巅峰的崛起之路】

刚加入起义军时,开始显露头角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一个穷苦农民家的孩子,打小就在生活的艰难中煎熬,吃了不少苦。长大以后,他在驿站找了个当驿卒的活儿,但是,崇祯二年的时候,驿站裁员,他这份用来糊口的工作就没了。没办法了,他就决定参加农民起义军。在电影《双雄会》里,虽然没有重点讲他一开始的那些事,不过从后面的情节里,咱们能明显感觉到他那种天生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领导气质。

在跟着高迎祥打仗的时候,李自成靠着自己打仗勇猛、富有智谋的特点,很快就得到了高迎祥的看重和任用。在和明军的多次激烈战斗中,他一直都对战场的情况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灵活又巧妙地使用各种作战方法。就算是处于不利的局面,他也不会灰心丧气,靠着坚韧的毅力和出色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找到突破的机会,领着士兵们摆脱困境,获得胜利。

他清楚士兵们的艰难困苦,一直和他们共同承受,他这种以自身作表率、关怀下属的行为,获得了士兵们的真心支持与喜爱,也使他在起义队伍里慢慢显露头角,名气越来越大。每回打仗,他都率先冲在前面,用自己的切实举动鼓舞着身旁的每个士兵,他立誓要打破这败坏的世道,给自身以及众多受苦的百姓拼出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潼关之战遭遇惨败,只好潜藏在商洛一带

崇祯九年,厄运又一次袭来。高迎祥悲催地被抓且遇害,李自成在危急关头,被大家推选为闯王,挑起了起义军的大梁。不过,他的起义征程坎坷万分,困难重重。崇祯十年,明朝的兵部尚书洪承畴集结大批兵力,向李自成的起义军发起了猛烈围剿。在潼关南原,李自成的队伍中了明军蓄意设下的埋伏,一下子就陷入了绝境。

电影《双雄会》把这场极其惨烈的战斗鲜活地展现了出来。李自成的军队尽管拼命抵抗,全力厮杀,然而在明军的层层包围之中,最后差不多被全部消灭。李自成只带着十八个骑兵成功冲破包围,逃往商洛山。

在商洛山那艰苦的日子中,李自成的心里承受着痛苦,也进行着深刻思考。他明白,若要再次崛起,一定要把军队全面整治,重振军队的威风。为此,他凭借着如钢铁般的毅力再次严格整顿军纪,还提出了“均田免赋”这个特别有吸引力的口号。这个口号,就像一道在漆黑夜晚中照亮天空的光芒,使得众多遭受压迫的农民踊跃地加入到起义军当中。

与此同时,他大力招揽贤能之人,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有识之士都积极前来归附。这些人给他出点子、想办法,是他重新崛起的关键力量。在商洛山里,李自成领着士兵们悄悄地进行训练,持续优化战术,静静地等候着时机。他常常鼓舞士兵们,对他们讲,失败不过是一时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就肯定能把明朝那腐朽的统治给推翻,达成自己的心愿。

卷土重来,争霸华夏

在沉寂了一段日子后,李自成的力量慢慢得到了恢复,就像在黑暗里积蓄力量的凶悍老虎,等着时机到来就冲出去。崇祯十三年,他带着起义军从商洛山启程,气势磅礴地踏进了河南。那个时候的河南,正被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一块儿折磨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简直是在苦难当中煎熬。

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主张,在这儿受到了极为热烈的回应,就像星火一般,很快便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大势,使得起义军飞快地发展壮大,人员增加到了数十万人。虽说电影没有具体呈现他在河南的作战情况,然而依据历史资料,李自成在河南不断获得胜利,陆续攻克了洛阳、襄阳等关键城市。

在洛阳,他毅然处决了贪财又好色的福王朱常洵,还把王府里的粮食与财物分给了百姓,这一行动深得百姓的真心拥戴,使他的声名威望极高。其后,李自成创立大顺政权,自号大顺王,其势力区域持续拓展,慢慢变成了明朝极为严重的祸患。他接着率军向北进发,一路上进展顺利毫无阻碍,众多明朝官员听到风声就投降了,军队很快就接近了北京,给明朝的统治中心带来了要命的威胁。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以历史的宏观角度来查看

李自成的传奇经历给当今社会带来不少深刻的启发。就社会治理来讲,明朝末年政治的腐败以及决策的短视所导致的恶劣后果,提醒着现代社会的决策人员,一定要一直把人民利益当作核心,保证政策的公平、透明以及有效施行,坚定地避免权力被滥用以及腐败情况的出现。

在经济方面,土地被兼并以及赋税不合理所造成的社会不安定,警示着当下社会得极度注重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税收政策的合理性,以防贫富差距过大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状况。

从个人的层面来讲

李自成原本只是个普通驿卒,后来却成为了能动摇明朝统治的闯王,他的经历对当代人很有激励作用。就算处在艰难的境地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创新的想法,就有机会让人生反转。不过,李自成后期的失败也提醒我们,成功之后不能停滞不前,得一直保持头脑清醒,持续适应各种变化,用谦逊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向前迈进。

在《双雄会》里有关李自成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对往昔历史的鲜活记载,而是犹如一面能够反映现实的镜子,给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的发展给予了珍贵的经验和深切的教诲。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