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曾两度把整个世界卷入世界大战之中。
每到大战将要来临的时候,德国老是拿出像争取生存空间、渴望得到阳光下的殖民地这类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
然而,在表象的背后,经济这只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对德国的外交走向、战略决定,甚至战术部署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内在动力。
现在,咱们一块儿来瞧瞧世界大战背后德国经济的情况。说到这段充满波折的历史,第三帝国和希特勒肯定是关键所在,不过咱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些,将他们放到德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去深入分析。
【工业化萌芽:破局与奋进】
进入 19 世纪,德国就好像是被打散的拼图一样,分裂成了好多邦国,这跟华夏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很像。各个邦国之间设置了大量关卡,货币和度量衡也是乱七八糟的,使得经贸交流非常困难。
在 1834 年的时候,全德关税同盟诞生了,给德国描绘出了国家的初步模样。这个同盟就好像是一种胶水,让各个邦国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紧张态势稍微有所缓解,在经济领域则紧密合作,树立了共同致富、向英法看齐的志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 1852 年,德意志邦国大力取消内地关税,邦内贸易不用交税,并且参照普鲁士的做法,调整外贸税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回想那个时候,在东方,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的困境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也即将爆发,而德国好不容易才实现了类似于两千年前秦始皇完成的大一统式的经济整合壮举。
然而,关税同盟仅仅是个开场,交通不畅始终是德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巨大阻碍。
那时候,鲁尔、萨克森等地煤矿众多,东西边境分布着铁矿,中南部到处是纺织业,要想通过关税同盟来实现经济内循环的打通,把交通设施完善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您知道吗,在19世纪初的德国,公路的总长度才12888公里,运费比航运高很多,能达到航运的3至4倍呢,而航运其实也不怎么样,汽船就只有20艘,总的吨位还不到5500吨。
高昂的公路成本以及薄弱的航运运力,难以承担起经济内循环的重任,所以在德意志邦国,修建铁路成为了大家一致的选择。
1835 年,德国的首条铁路在纽伦堡和福尔特之间建成,其长度仅仅 6 公里。然而,仅仅五年的时间,铁路的里程就猛增到 470 公里,到了 1850 年,更是急剧上升至 5822 公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铁路以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延伸,货运量也飙升到每公里 40 亿吨。
如此迅猛的铁路建设热潮,带动了大量钢铁、煤炭的需求,使得机械制造行业也兴旺起来,近400家厂矿纷纷像春笋破土而出般出现。
铁路建设吸引大量资本,德国的资本快速聚集,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出现,资本巨头开始显现。铁路建成后,商品交易更加活跃,纺织、餐饮、零售等行业也顺势兴旺起来。普鲁士作为德意志最强的邦国,有着统一欧洲的宏大志向,趁着铁路建设的时机,通过军事订单培育了众多军工企业,克虏伯就此发展起来,成为欧洲的军火大鳄,雇工达到了 1.6 万人。
不得不说,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靠着铁路和战争这两个引擎,带动着中下游产业向前大步迈进。
刚开始的时候,德国在工业方面几乎啥都没有,既没人才,又缺技术。还好旁边的英国就像个技术大仓库,在1830到1840年这段时间,德国的工厂设备大多靠从英国进口。1842年的245台火车头里,只有38台是本国造的,有166台是从英国来的,29台是美国的,12台是比利时的。
除了引进设备,德国在招揽人才和吸引外资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对于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德国推出了定居政策,目的是指导德国人操作和维修设备。比如在旦泽的那家冶铁厂,104名员工中,14名管理层人员都是英国人,而且他们还经常回英国购买技术资料。在招商引资方面,外国企业入驻不仅通行无阻,还能充分享受减税免税的待遇,这使得英国企业纷纷前来。
在 1857 年的时候,以英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在德国持有的股份差不多有 1 亿马克。尽管德国老百姓常常抱怨外资像是“绑架”了他们,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借着这个机会,德国学到了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能够进行模仿复制,用低成本的仿英国货去占领本国以及欧洲的低端市场,把资金收回来用于支持研发,就这样开启了产业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过了三十多年,在 1870 年的时候,德国不再是英国的商品倾销之地,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工业国家。其资本和资源实现了深度融合,煤的产量达到了 3400 万吨,钢的产量为 126 万吨,生产力达到了英国的一半。
就在这一年,普法战争打响了。法国派出22万人,打算先攻占法兰克福,迫使普鲁士投降;普鲁士则集结了47万大军,只用半个月就把法军打败了,接着就发起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法军惨遭失败,拿破仑三世不得不投降。普鲁士取得了巨大胜利,接着顺利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威廉三世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加冕典礼,当上了皇帝,德意志帝国就这样威风凛凛地诞生了。
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法国赔偿的50亿法郎。这笔钱中的大部分都被投入到了工业和军工领域。在战后的三年里,德国新修建的铁路、厂矿以及军工企业的数量,比此前二十年的总数还要多。1872年,新创办了500家企业,拥有15亿马克的资本。而且,德国还打算修建柏林 - 巴格达铁路,想要和英国在中东地区一较高下。
以9000人伤亡的代价,促使工业化实现腾飞,德国毫无疑问成了这场豪赌中的最大胜者。
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发展有三种途径:英国的方式、沙俄的方式以及德国的方式。德国的模式是通过对他国进行军事攻击,获取赔款来推动自身发展。这种崛起的方式,和日本很相似,都是一些小国由于生存压力而扩充军备,依靠大战后的赔款来促使产业升级,从而产生了过度的自信和好战的特性。
在 1913 年,德国已然成为欧洲经济的佼佼者,其国防开支达到了 18.22 亿马克,占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然而,德国实力虽膨胀,但战略纵深短缺,有较强的爆发力,可持久力却不足。如此一来,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好像是在所难免,战败也注定是其最终结局。
【战后援手:美国资本下的畸形复兴】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命运陷入绝境。《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失去了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700万人口被划归他人,并且还得承担1320亿马克的赔款。法国原本想要把德国拆分,然而英国害怕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于是进行阻拦;美国有着称霸的心思,也看中德国来制衡英法两国。
于是,德国得以避免灭亡,保留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20 年代初期,超级通货膨胀宛如恶魔般袭来,给德国带来沉重打击。
1921 年 11 月的时候,马克与美元的汇率是 330 比 1,然而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这一汇率竟然急剧变化,变成了 4.2 万亿比 1 。
德国人的财富一下子没了,中产阶级转瞬变得一贫如洗。就在这种艰难处境下,美国资本趁机钻了空子。
1924 年道威斯计划实施,德国的赔款数额降低到 370 亿马克,而美国大方地给予 326 亿马克的贷款,用来帮助德国偿还债务以及推动工业复兴。
大量的美国资本紧接着渗入,把德国工业的一半领域都给掌控了。
靠着美援的助力,德国的工业体系得以全面复苏,制造业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准,渐渐拥有了能和英法相抗衡的实力。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扭曲的阴影,多数企业都带有美国资本的痕迹,德国人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却在心里暗暗怨恨美国以及犹太资本家。
原本以为德国会就这样变成美国经济的附属,充当制衡欧洲的一枚棋子,然而大萧条的出现,让命运的走向猛然发生了变化。
【希特勒时代:饮鸩止渴的经济迷局】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猛然爆发,深度依靠美国资本的德国一下子就被拽进了困境之中。到了1932年,德国的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到600万,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面临生存危机之时,德国人把期望放到了纳粹党和希特勒身上。1933 年,纳粹党在议会中占据上风,希特勒担任总理,刚上台就放出豪言,要在四年内解决失业问题。
希特勒让经济复苏的“手段”,其实是有规律可找的 。
其一,美国资本不断提供支持。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得到了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给予的3200万美元资助,美孚石油、杜邦等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也接连到来。美国资本掌控了超过60家德国军工企业,使德国经济得以稳定,这样做对美国资本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其二,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1933 年,高速公路修建法案得以通过,并在三年后开始施工。到 1938 年,3500 公里的高品质公路建成。当时德国的汽车保有量较少,修路看上去好像不划算,但实际上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加上购车减税的政策,汽车的销售量翻了一番,促使车企扩大生产,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吸纳了众多劳动力。
其三,大力重整军备。希特勒打着消灭失业的旗号,让财政大力向军队方面倾斜。陆军掌握了超过一半的钢铁和汽车产能,空军的造机计划创造了七万工作岗位,克虏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地制造坦克,军工产业链吸纳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剩下的人则入伍当兵,德国的失业率变为零,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剂强效药的后续效果令人担忧。
基建和军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得政府财政赤字从1933年的8亿马克,猛涨到1938年的95亿马克,根本没有能力去偿还。很多民用企业都改为生产军品,粮食有15%得靠进口,消费品的出口在减少,原材料的进口却在增加,这样的经济模式无法继续下去了。
经济巨匠沙赫特的警示未起作用,希特勒心中早有计划,把国家资源全部投入军事领域,企图通过战争来打破困境,其所谓的拓展东欧生存空间,实则是为了转移经济危机,在此情况下,闪电战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此开启。
【时代囚徒:近代德国的宿命枷锁】
回顾德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其工业化的开端就暗藏问题。
作为中欧的陆权国家,德国西边的英法凭借殖民地变得富强,东边的俄国拥有广阔的西伯利亚,这让德国的危机感愈发强烈,将夺取殖民地当作使命,这成为发动战争的思想根源;国际秩序混乱,德国缺乏安全感,渴望通过战争来谋求安全、实现繁荣、扩大影响,这是地缘因素的推动;两次大战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美国和苏联的崛起,它们工业强大、地域辽阔,能够进行持久战,而德国的短板暴露无遗,其人口、经济基础以及消耗能力决定了它在初期能够迅猛进攻,但后期就会变得疲软无力。
说到底,德国崛起的时间太迟了,正处于殖民时代接近尾声、全球化即将来临之时,想照着英法殖民的旧模式走,最终被时代的强大力量给压垮了。近代的德国,在时代的阴影中是个特别的存在,被时代所造就、推动,但又多次被时代的重击打回原点,只留下了对时代变化的深深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