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并非病死,而是被3寸长钉钉死的

漫步心灵田野 2025-04-18 14:13:35

【前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到东边巡视的路上驾崩了,去世时只有49岁。

他算是中国头一个当皇帝的人,也是第一个把全中国统一起来的大佬。这位流传千古的帝王,一辈子虽然不长,但留下了好多让人猜不透的事儿。比如他是咋出生的、长得啥样、为啥会死,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是没人能说清楚。

秦始皇驾崩头一年,东郡那边发生了件怪事。天上掉下来块大石头,石头上居然刻着字,写着“秦始皇一死,天下就得分”。

陨石上头那些字,一看就是有人成心刻上去的。这事儿吧,大家觉得特别不吉利。老百姓私下里开始传,说皇帝可能要归天了。说来也巧,第二年秦始皇就真的没了。

谈到秦始皇的去世,现代学者郭沫若曾说,他清楚这里面的真实情况,说秦始皇其实是被人用一根3寸钉子给害死的。

那么,郭沫若的猜测靠不靠谱呢?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没的呢?他是正常生病走的,还是让人给害了呀?

【秦始皇之死】

1974年,陕西有个农民在挖井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个洞。一开始,他压根没当回事儿。但挖着挖着,洞越来越深,他竟在里面翻出了不少陶人的残片,有脑袋,也有胳膊腿的。

这个惊人的发现,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奇迹真的出现了——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重见天日!

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那可是秦朝工艺和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审美也是独具一格。它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示了秦始皇那至高无上的身份地位。

多年来,大家一直秦始皇活着时的那些丰功伟绩,但对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关心的人却很少。

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49岁,搁现在看,这岁数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虽说古代人普遍比现在人活得短些,但那主要是说普通老百姓。皇宫里的那些王爷贵族,天天吃好的喝好的,按道理讲,不应该这么早就走了。

秦始皇这个一统江山的帝王,过着当时顶尖的生活,医疗和吃的都是最好的。据说他去世前几天,还在烟台那边高兴地捕到一条鲨鱼呢。可就这么几天功夫,他咋就突然没了呢?真让人纳闷。

更逗的是,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和李斯俩人憋着不发丧,对外就说皇帝在歇着呢。可后来天气实在太热,秦始皇的尸体慢慢就开始臭了。为了盖住这股臭味,他俩找来一堆味道冲的东西,但还是硬撑着不告诉外面的人皇帝已经驾崩了。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秦始皇一死,他之前特别信任的那些大臣,像公子扶苏啊,还有支持嬴政的蒙家两兄弟等等,竟然都一个接一个地自杀了。就连知道不少内情的李斯,最后也被判了个腰斩。这么多事儿凑一块儿,真是让人不得不往歪了想。

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生病走的,还是有啥别的内情?现在说起秦始皇的死,大家常听到的有三种猜测:

有种说法挺普遍,就是在《史记》里头描述了秦始皇的长相。有些研究历史的人,瞅着秦始皇的外貌特点,就琢磨他可能天生有些毛病,像是鸡胸啊,或者是癫痫啥的。后来他在东边巡视的时候,路上颠簸得太厉害,可能就把这些老毛病给勾出来了,结果就这么在路上没了。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一定靠谱。因为古人觉得,那些了不起的大丈夫肯定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们在描述这些人物的外貌时,往往会加点儿夸张的手法。要是我们只根据史书上对外貌的描写,就去判断秦始皇的身体有啥毛病,那真的不太准。

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一直都想活得更长,所以他吃了不少所谓的仙丹。但这些仙丹里其实含有很多重金属,吃了以后,那些有毒的东西就会在身体里积累起来,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另外,秦始皇在管理国家大事上太过费心劳力,结果只活了49岁就去世了。这个说法虽然还没被证实,但听起来好像也有点道理。

另一种观点是由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提出的,他觉得秦始皇并非因病去世,而是遭到了皇子胡亥的暗算。

史书里头写了,秦始皇断气那会儿,右耳朵淌出了黑血。郭沫若琢磨着,秦始皇啊,估摸着不是病秧子走的,八成是让胡亥给害的,用根三寸长的铁钉子,硬生生给钉死了。

说实话,往阴谋那方面想,他还真有那个理由。本来嬴政指定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苏,但赵高他们一伙人暗中动了手脚,伪造遗诏,硬是把公子扶苏给逼死了,然后转头就把胡亥推上了皇位。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铁钉钉死”的真伪性】

郭沫若跟不少史学家有相同的看法,他觉得秦始皇身体不行,可能天生就有些毛病。

史书上是这样描绘秦王的:“他长着鹰钩鼻、长眼睛,胸膛像猛禽一样突出,说话声音还像豺狼一样嘶哑。”换句话讲,秦始皇的胸脯鼓鼓的,像凶猛的鸟儿,喘气时还会发出嘶嘶的声响。

琢磨了一番后,郭沫若觉得嬴政可能打娘胎里就带了软骨病,这让他胸脯子长得跟鸡胸似的,人们叫它“鸷鸟膺”。还有他那“豺声”,听起来就像是支气管炎的症状。

郭沫若有个猜测,说秦始皇小时候脑子可能就有点问题。等他当上秦王,每天忙里忙外,处理大堆政务,累得不轻,结果就把癫痫这毛病给勾出来了。

说起秦始皇可能有癫痫这事儿,得从尉缭那儿讲起。尉缭啊,那时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出谋划策的高手,在秦始皇把六国都收拾了的过程中,他功劳可不小。尉缭这人,不光脑子转得快,还特别会看人脸色,面相啥的。他就觉得秦始皇吧,长得就像个狠角色,一点慈眉善目的样子都没有。

郭沫若依据尉缭对秦始皇性格的刻画,琢磨出秦始皇心里有块短板,这短板啊,跟他小时候过的日子关系大了去了。

秦始皇小时候过得挺憋屈,这让他变得特别敏感,还老疑神疑鬼。等他手里有了大权,要是谁跟他意见不合,他就特别凶狠地对待人家。

郭沫若在作品《秦始皇临终》里头讲,秦始皇是被胡亥拿铁钉子给钉死的。这个说法是从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历史小故事里传出来的。据说,在这些故事里,秦始皇死后,尸身上有个洞,正好在脑袋后面。因为这些风言风语,郭沫若就琢磨,秦始皇说不定真的是被铁钉子给害死的。

肯定有人对这个猜测持怀疑态度。有人觉得秦始皇压根儿没软骨病,史书上那么写,说不定是因为秦始皇胸肌壮得很,跟那些病症八竿子打不着。还有人说,郭沫若的这个想法,说不定是从以前的侦探小说里找来的灵感呢。

尽管郭沫若写了很多考据得非常仔细的专业书,但他那本《秦始皇将死》其实是放在小说集里的。这本书在历史的基础上添了不少故事,所以啊,咱们不能把里面的那个猜想当成真正发生过的事儿。

秦始皇到底怎么死的,一直是个谜。那他快不行的时候,身边都有哪些人呢?这些人知不知道他真正的死因?

【千古一帝】

秦始皇叫嬴政,他小时候并不受老爸待见,结果很小就被老爸打发到赵国去当人质了。

在赵国那会儿,嬴政过得挺惨,受了不少罪,被人瞧不起,也没人搭理。后来,他和老妈赵姬合计着逃跑,一路上碰到了好多麻烦,使足了劲儿,好不容易才回到了秦国。

在赵国的那段日子,嬴政成长了不少,他懂得了要想不被人任意拿捏和欺负,手里得有权。

了解这事后,他就开始找前朝那些大臣套近乎,慢慢地,手里也攒了些权势。秦王一死,嬴政身为老大,很顺利地就成了新的秦王。

但是,嬴政的胃口大得很,他可不满足于仅仅当个秦王。一当上老大,他就立马动手,用铁腕手段干掉了其他五个对手国家。接着,他又把文字和货币都给统一了,这才算是真真正正地把天下给一统了。所以,后来的人们都管他叫“千古第一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就连像秦始皇这样的大人物也不例外,他也会犯错。当他手里的权力一点点变大,就觉得人生过得太快了。尤其当时他已经快四十岁了,就开始操心自己没法永远掌握这些权力。

秦始皇因为心里头老犯嘀咕,就下了个决心。他派人四处找那神仙住的地方,想弄点长生不老的仙丹。慢慢地,他越来越迷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为了能活得更长,不光乱吃一堆丹药,还随便给人封官加爵呢。

尽管吃了大堆仙丹妙药,嬴政还是没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到了公元前210年,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嬴政,在第五次东边巡视的路上,就这么走了。

这次出门巡查,就带了赵高和胡亥两个随从,大儿子扶苏还有他那帮信得过的将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跟来。

在往东边巡查的路上,嬴政突然生了重病,眼看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亲自拿起笔写了一封信,打算把大儿子扶苏叫回来,打算把皇位传给扶苏。把这些事情弄完后,他没多久就去世了。

嬴政快不行的时候,赵高就在旁边。赵高私下里跟胡亥商量,说能帮他当上皇帝,但条件是成功后胡亥得给他好处。两人很快就达成一致,开始合计怎么干这件大逆不道的事儿。

他们隐瞒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没对外公布,让大伙都误以为他还健在。然后,他们弄来了大堆鲍鱼搁在秦始皇的马车里,靠鲍鱼的气味盖住尸体腐烂的臭味。

秦始皇一辈子威风凛凛,可到头来,怎么死的都成了个谜,更惨的是,他死后还被亲儿子和心腹大臣给算计了,真是挺让人难过的。

【废扶苏,立胡亥】

而且,赵高还擅自篡改了嬴政的命令。他背地里跟李斯、胡亥一起商量,把秦始皇原本打算立公子扶苏当皇帝的信给烧了。接着,他们又模仿秦始皇的说话方式,造了封假信,说是要立胡亥做太子。

他们不仅编造了秦始皇的临终遗言,还凭空捏造了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的几十条罪名,然后假传圣旨,硬逼着他俩自杀谢罪。

扶苏公子是个心慈手软的人。到了公元前212年,秦朝把几百个读书人给抓了起来,接着找了个“散布谣言扰乱民心”的罪名,把这些人全给活埋了。这事儿跟烧书那事儿一块儿,被人们叫做“烧书埋儒”。

扶苏这人,心眼儿特别好。他看到秦始皇治国太狠,心里头挺犯愁的。他就鼓起勇气,跟秦始皇说了,说现在国家刚安稳下来,老这么随便杀那些读书人,对国家可没好处。他还求秦始皇,能不能把那些儒生给放了。

秦始皇一听就火了,他没想到自己一直器重的儿子扶苏,竟然会带头跟他唱反调。他一气之下,就把扶苏打发到了北方,让他跟着蒙恬将军一起去守边疆。

讲真,秦始皇的那个选择,绝对算得上是他这辈子最糟糕的决策之一。扶苏被打发到边疆后,大权就落到了赵高、李斯他们手里,特别是赵高,简直成了二号人物,权势滔天。

就是因为这样,赵高才能手握大权,把秦始皇去世的事儿给瞒了下来,接着就伪造诏书,说胡亥成了太子。他还硬逼着真正的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了。

扶苏拿到那份诏书时,心里头真是疼得要命。站在他的立场想,这诏书嘛,到底是老爸的真实意思,还是有人暗中搞鬼,实在是让人分不清。

咱们现代人瞅瞅,秦始皇要干掉扶苏和蒙恬,这事儿听起来真是离谱。一国老大,咋会想杀自己最疼的儿子,还捎带上最得力的帮手呢?

不过这事儿要是搁秦朝,那就不足为奇了。在秦国那上百年的岁月里,国君临终前干掉忠臣,那可是家常便饭。就像秦穆公快不行的时候,不就干掉了子彻身边的三个忠心耿耿的大臣,让他们陪着自己去另一个世界嘛。

所以,扶苏接到诏书那一刻,心里头就咯噔一下,觉得自己这回是在劫难逃了。他喃喃自语:“父皇让儿子死,儿子只能遵命。”说完,就打算自我了断了。

蒙恬瞧完诏书,感觉里头有点不对劲,就赶紧劝扶苏说,还是先回咸阳见见皇上,把事情搞个明白为好。但扶苏心里头已经拔凉拔凉的了,再加上赵高手下的人一个劲儿地催,到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我了断。

扶苏没了之后,蒙恬不甘心糊里糊涂地丢掉性命。但赵高手下的一帮人直接把他扔进了牢房。后来,秦二世胡亥硬逼着他,蒙恬没办法,只好自己了断了。更惨的是,没多久,他弟弟蒙毅也遭了殃,被害死了。

有人可能会纳闷,那时候扶苏和蒙恬手握三十万精兵,咋就没想着起兵造反呢?

咱们先不谈公子扶苏压根儿不会干那种叛国谋反的事儿,就算他们真的豁出去起兵了,结果可能也不咋地。

当那俩人接到诏书时,压根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而那三十万大军更不可能知道这事。所以,在他们眼里,手里拿着诏书的那个信使,那就是秦始皇权力的象征。

另外,赵高在动手脚做假诏书的时候,还偷偷下了个指令,把蒙毅的兵权给撸了,直接让王离顶上。这么一来,那三十万大军就不再听扶苏和蒙恬的了。

在这场算计里,两边掌握的信息差得老远。可叹的是,一直在皇宫里长大的扶苏,压根儿没瞧出这是赵高使的障眼法,结果就被他害了,年纪轻轻就没了命。

【结语】

时间这东西挺吓人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多历史的真实情况都被埋到了土底下,再也找不着了。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里,秦始皇可以说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个。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一直在琢磨、研究,可秦始皇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是个谜。要是真想弄个明白,估计得等到秦始皇的陵墓被打开的那一天了。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有个想法,说想挖挖秦始皇陵看看。但周总理一听,直接给挡回去了。好多考古专家听了,心里头那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为啥呢?因为咱们现在的技术啊,还有研究的那些路子,都还不够火候,保护不了这些老古董。要是真的一股脑儿给挖出来,那结果就是让这些宝贝文物白白糟蹋了。

时代在往前走,科技也越来越厉害。我相信,不用等多久,咱们就能把事儿搞个水落石出,亲眼看看秦朝那会儿的辉煌盛世,那该是多么壮观啊!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