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化工废水处理案例介绍,用什么方法解决高浓度工业废水?

漓源环保 2025-03-31 09:08:13
日用化工废水处理案例

在现代生活中,日用化工产品如洗衣液、牙膏、化妆品等,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废水,而珠三角地区作为日化产品生产的主要集中地,废水处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聚焦广州和佛山的三个日用化工废水处理案例,深入探究其处理方法的异同。

日用化工产品丰富多样,涵盖洗护产品、化妆品等多个品类。不同类型产品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不过,它们普遍存在一种共同污染物 ——LA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种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因此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案例一:广州某化妆品废水处理工程

该工程每日需处理 100m³ 的废水,其中包含化妆品生产废水、清洁产品生产废水以及设备冲洗废水。部分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极高,可达 11000mg/L,可生化性较差,这给废水处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案例二:广州某日化产品废水处理工程

此工程的废水日处理量为 40m³,主要来源于美发类产品、护发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设备冲洗。其废水的水量和水质波动明显,这种不稳定特性对后续的生化处理造成强烈冲击,导致废水无法直接进入生化处理阶段。

案例三:佛山洗护类产品废水处理工程

该项目为改造工程,每天要处理 120m³ 的废水。改造前,原生化系统出现诸多问题,大量气泡产生,污泥呈现黄色,使得出水难以达标,严重影响了废水处理效果。

针对日用化工废水的处理,行业内普遍采用 “混凝沉淀 + 生化处理 + 深度处理” 的组合工艺。这三个案例也基本遵循此工艺框架,但在具体细节上依据各自废水的特性进行了调整。

一、混凝沉淀:去除污染物的基础环节

在混凝沉淀阶段,通过向废水中投加 PAC(聚合氯化铝)和 PAM(聚丙烯酰胺),并进行充分搅拌,让 PAC 和 PAM 在水中均匀扩散。

PAC 水解产生的多核羟基络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压缩胶体颗粒的双电层,使颗粒脱稳。

PAM 则利用其长链分子的特性,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将脱稳的小颗粒连接起来。在布朗运动和紊动水流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小颗粒逐渐凝聚成细小矾花。

随着反应的进行,矾花进一步聚集,形成较大颗粒或絮状物。这些絮状物的比重较大,更容易自然下沉,从而实现污染物与水的分离。此步骤对降低废水的 COD 和色度效果显著,同时能有效解决废水中 LAS 的问题,为后续生化处理减轻负荷。

二、生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核心过程

水解酸化:生化处理首先采用水解酸化法。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水解酸化菌将废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分解为溶解态有机物,同时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这一过程不仅能去除部分 COD,将出水 COD 浓度降至 2000mg/L 以下,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加快了后续降解速度,为好氧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水解酸化菌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更容易被好氧微生物利用的简单物质。

多级接触氧化:经过水解酸化后的废水进入好氧生物处理阶段,采用多级接触氧化法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在接触氧化池中,填充着大量的生物填料,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废水在流经生物膜时,其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并分解。通过多级串联的设计,使废水在不同阶段得到逐步净化。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源进行生长繁殖,最终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经过处理,二沉池出水的 COD 浓度可低于 60mg/L,满足排放要求。

尽管这三个日用化工废水处理案例所涉及的产品类型和废水成分各不相同,但采用的处理方法在整体框架上保持一致,均通过混凝沉淀和生化处理的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废水的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废水的特性,灵活调整处理工艺的具体参数和细节,以确保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未来还需不断探索和优化处理技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日用化工废水处理难题。

0 阅读:0

漓源环保

简介:专注高难度工业污水处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