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6章,该系列从新闻角度解读《明史》,带您透彻看清明朝。
前言:安徽阜阳曾是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它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要归功于“大头娃娃”和被处于极刑的地委书记王怀忠,当然今天阜阳发展的不错。
但在700年前,阜阳却是决定元朝命运的地方,周边地区诞生了红巾军的一群领袖,还出了元朝后期的顶梁柱---张无忌的岳父察罕帖木儿。
阜阳人杜遵道是第一个看出元朝要完的人。他不仅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书生,更打破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论断,成了说干就干的“匪首”。
一、元代最高学府毕业却去混白莲教杜遵道自小熟读儒教,后被元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录取,成为国家以备擢用的人才。在元朝的统治下,在重用蒙古人和回回的政策下,成为汉人监生何其不易。
用今天的数字对比说下杜遵道有多牛,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 万人,即使是最厉害的清华,也有57000多学生,而整个国子监只有1000个汉族监生。
清华有5万多学生
优秀之人在哪个团体都容易脱颖而出。还是监生的杜遵道给时任元朝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知院)马札儿台上书,请开武举以收天下智谋勇力之士。他的上书见地深刻、条理清晰,让马札儿台大为赞赏,延揽其到枢密院就职掾史。
千万别小看他这个枢密院掾史,拿日后被人奉之为神的刘伯温作比较,刘科举及第后也只是被授予掾史,而且只是外派江西省的掾史,跟杜遵道是天壤之别。
之后杜遵道混迹于元朝的中央枢纽,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识见和高远的视域,并在日后的起事中一一显现。但久而久之,聪明如杜遵道这样的人,自然看出了元朝无法弥补的统治弊端和必然将迅速灭亡的命运,辞去职位,在大好年华不再复仕。与之对比,在江西的刘伯温自感不得志,虽辞官但又反反复复,几次复出,而杜遵道却绝意仕途一门心思搞造反去了,他也被后世明人称为“十数年前见机最早者”。
杜遵道辞官后回到阜阳,不跟一般退休官员一样吟吟诗泡泡秦淮河上的歌姬,却跟白莲教明教双教教主韩山童混到一起,天天喊“圣女降临,白莲重生”。中国的老百姓最讲使用,什么神都上两炷香,什么教都参与。在民间,明教也早跟白莲、弥勒教搅到一起,不分彼此。
杜遵道毕竟喝过几年墨水,是元朝时期儒林顶尖人物,也让这只民间宗教力量与以往的白莲教起事不同,有了很强的政治诉求。
今日摩尼教
二、蒙古人也要治黄河元代是中国水灾频繁的一个时期,元代水灾多,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元代统治阶级大多没有以中国主人自居,皇帝觉得中原太热,每年只在北京呆半年,剩下半年要回到草原上打猎(皇帝每年四月来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大部分时间里,汉文化他们也瞧不上,科举也是没开几年,压根没有跟汉族儒生共治天下的意思。
这样一个王朝,你指望他好好治水?古代中国治水,最难在于治理黄河。黄河是一个地上河,需要勤加维护,不然时不时溃坝决口改河道,让下游一片泽国。而元代虽仅90余年,却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河道最为紊乱时期。
九曲黄河
汉朝时黄河曾泛滥,下游竟然夺了淮河的河道,两条大河并一起泛泛滥滥入海,浇打出一片黄泛区。跟元朝比,根本不算个啥。
蒋介石曾为了阻挡日军,掘开过一次黄河,淹了40各县,死了80万人。跟元朝比,也不算个啥。
元朝初起时,因为战争水淹开封,掘开了黄河河道。不得不说元朝的决堤点选的准,从此整个元朝时期黄河下游形成汴、涡、颍三支分流。日后指望元朝的官在喝醉闲暇治理黄河?呵呵。
于是雨下的稍微大点,三条支流一泛滥,支流之间一片泽国。元朝仅仅90年,水灾频率却却成为历朝之最。
终于到了元顺帝时期,开始推崇汉文化,重用了一批汉族文人。汉族跟黄河打了几千年交道,知道这条河是什么操行,也知道怎么治理,于是山西人贾鲁建议元顺帝治理黄河。
奋发有为的元顺帝,想想自己祖先那些皇帝在这里混了几十年了,连个黄河都不管,脸红不已,批准了方案。
客观说,贾鲁的治黄工程很科学,为历代引鉴,一段时间内结束了下游数条河道并流状况。而且其实也没用多少人,也就15万劳力,跟朱元璋建国后动辄用2、30万人的水利工程不算什么。而且贾鲁知道民间恨政府成什么样,额外准备了2万军队防止造反。
可底层民众人早对元朝失去信心,治黄工程一开始,底下的百姓们就躁动了,竟传出民谣称,“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三、红巾军:想建立新宋朝的白莲教贾鲁将治理黄河工程的工程地点选在商丘到徐州这一带。巧的是,当地群众性格刚烈,此时已经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早被什么明教、白莲教、弥勒教渗透的千疮百孔。
更巧的是,这里的元朝基层官府也早烂透了,修河的拨款被各级政府层层贪污,农民工不仅没有工资还要自己出钱吃饭。不仅如此,官员们还借着修黄河在底下大肆收税。
更更巧的事,知识和眼界兼备的杜遵道也在这带活动。趁此良机,他跟他的宗教界朋友、明教教主韩山童雕了个石头人,并创造了流行歌曲“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利用宗教势力在民间广为传唱。
1351年,治黄过程中独眼石头人在白莲教领导人之一---大地主刘福通的地里被挖出来。当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聚焦了多年传道收纳的三千教徒,杀白马黑牛祭天,“誓告天地,约起兵,兵用红巾为志”。
整个起义准备周密,尤其有了杜遵道这个文化人加入,起义目标也把建立地上天国目标和反元复宋结合起来。韩山童称是宋徽宗是他八代祖宗(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是岳飞同僚刘光世的后代,白莲教兄弟一起建立新宋朝!
杜遵道为他们提出的政治口号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个口号后来也被朱元璋等各处义军广泛使用。
然后......然后这次起义就被当地派出所灭了....
然后我们的主角、明教教主韩山童就被抓了,然后没有什么劫法场之类的戏码,他就这么直接玩完了....
四、车臣大战红巾军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英雄不自由。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残兵败将之后绕着阜阳转挪,虽然出师不利,没想到时机很快来了,周边日子过不下去的群众早恨透了元朝,红巾军力量越来越大,竟然攻破了阜阳城。
之后红巾军经罗山县往北边打,几乎打穿了河南。
如果看过本系列的前文,会发现这个行军路线跟朱元璋当年要饭路线出奇的一致。整个该片区域已经白莲化了。
元朝在这里基层统治早已腐朽不堪,成吉思汗的子孙做了县官后终日喝酒,此时一个个吓破胆。当时流传下民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席上座”。
杜遵道也学以致用,将瓦岗寨和陈胜吴广那套玩的飞起,不杀平民、不奸淫、不抢劫,还开仓放粮,在各地建立基层政权。起义军也从最初的1000残兵迅速扩展到20万。
九月,红巾军更是占领重镇信阳,随后北上毫州。
因为红巾军的声势影响,此时陈友谅的老大徐寿辉也反了,占了今天的黄冈;郭子兴也反了,占了凤阳;芝麻李、赵君用占了徐州;布王三的也起兵占了诸葛亮老家南阳,大家打的都是红巾军的旗号,河南湖北一片红。
蒙古人反应非常迅速。第二年(1352年)2月,大元军事部门一把手(枢密院知院)月阔察儿率领阿速军前来镇压。
阿速军由高加索山脉的阿兰人组成,是元朝最精锐的部队。他们原本居住在高加索山脉,是车臣人祖先的重要起源,蒙古人在东征西讨时发现他们很能打,收为皇帝的亲卫军,在征伐汉人的过程中杀的人头滚滚。
车臣人的祖先们身材高大、碧眼卷发,骠悍著称,精于骑射,当时汉人又称其为“绿睛回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文献:
《明史·韩林儿传》、《元史 · 河 渠 志 》、《国初群雄事略》钱兼益 、《元史类编 》、《对刘福通红巾军“复宋”问题的再思考》 张宁、《论颍州红巾军“举首”杜遵道》 张宁、《刘福通之谜》 杨国宜、《元末刘福通等起义经过与最初起义之地考实》 魏嵩山、《刘福通“大宋”政权与开封》 刘顺安、《韩林儿简论》 金元山
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是明教,白莲教起义军才是彭莹玉徐寿辉领导的。
阿速军也是一触即溃。
深明大义,毅然脱离蒙元殖民政权!
叫智深的果然不一般[鼓掌]写的引人入胜
好文章![点赞]
人杰和豪杰并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