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伙”进化为“政权”的关键(时政记者读明史19)

猫智深 2023-09-29 17:17:07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19章,该系列从新闻视角解读《明史》。

前言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治家不过是思想家的奴隶而已。

接下来几章将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朱元璋是谁的奴隶?

2、哪个学派的文人帮助这个不学有术的和尚,把一个因吃不饱饭才渡江的流氓无产者组织进化成国家?

流氓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都出现本词,指旧社会中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和职业的一部分人。大都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常常以不正当的活动谋生。

3、这其中,朱元璋本人做对了什么?

4、面对同样情景,为什么朱元璋成功了,而张士诚和陈友谅失败了?

“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产生某个狂妄荒诞的念头,往往是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某份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一、浙东那群山里人

如同颍川派之于曹操集团,朱元璋集团中也有一群浙东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首词大家都背过,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么陈同甫是谁?

陈亮,字同甫,浙东金华人。

他写的词,900年后让毛泽东为之恸哭。

他写的句,让总书记在重要文章中引用。

他是一个眼中有星辰大海的人,史书中描写他的第一句话即“目有光芒”。

他写的词,让毛泽东为之恸哭。

他写的句,让总书记在重要文章中引用

他为人才气超迈,下笔数千言立就。别人为了中科举,天天忙着研究四书五经,他却学有余力,大量时间研究军事。

他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却累试不第。

失意之下,他或流连青楼,或跟着辛弃疾等奇奇怪怪的江湖客厮混。

我摘一段他和朋友们的谈论内容,大家看看这帮人脑子里整天想的是啥:

后数十年,幼安(辛弃疾,字幼安,此时发达了)帅淮,同甫尚落落甚(陈亮混的不咋地),乃诣幼安,相与谈天下事。

幼安(辛弃疾)酒酣,因指南北利害,说南之可以并天下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这些人讨论的东西可真得劲儿,杭州是南宋首都,他们就讨论怎么攻城最有效,还给出解决方法,“决西湖水,满城人尽是鱼鳖”。

作为一个考不中的秀才,他没点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四书五经翻身做人民群众主人的觉悟,却以布衣之身,给皇帝连上五书,即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五论》。当然,没人理他。

转眼十年过去了,南宋还没亡。别人坚信杭州就是汴州,钻营之路越走越宽。陈亮却今天一个北伐N策、明天一个中兴X论,天天聒噪南宋的求共存谋发展政策,“道德绑架”绑架皇帝老儿,赶紧迁都到杭州北边的南京,快点北伐恢复故土。

国家大事容一个白丁置喙?难道朝中大臣都不懂政治全是酒囊饭袋,必须他陈亮点醒?

他惹了大臣们嫉恨,被莫名其妙的投入监狱。

他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还算有点办法,把他救出。

但之后又被投入监狱....

兜兜转转他消磨到51岁,从监狱出来1年后,终于想通了:要改变他们,就要先加入他们,曲线救国!我不入官场,谁入官场!

他跑去参加了进士考试,竟得中状元!

他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了。

他给皇帝写报恩诗称,“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

皇帝你不要嫌弃我老啊!

皇帝是没嫌弃他老,可没几个月,他自己却病死球了。

总之,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辛弃疾给陈亮写的千古名词

幸运的是(对于后人幸运,而不是他本人),他在从监狱里进进出出之际,在老家开创了一个学术组织---永康学派。

当时主流思想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和陆九渊“心即是理”。

永康学派果然如陈亮性格,全篇否认朱熹的性命之学。

朱熹主张道德与事功是分离的,意思是有道德者,未必能干成事。深层次意思是,就算老子一事无成,你也必须承认我是有德之人,要对我尊敬向我学习!

永康学派却觉得朱熹说的是个屁,称“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意思是,“德”跟“功”是一体的,“德”是“功”的外在体现。

其深层次的意思是,朱熹你取得收复故土之功了么?你发明了抗疫之药了么?你摧毁了北方强国了么?你既然啥“功”都没有,凭啥你是有“德”的圣人?

朱熹气得鼻子都歪了,跟陈亮通过书信展开“王霸义利之辩”,前后持续11年。反正各说各有理吧。

永康学派是浙东学派中三大学派之一,这三个门派发展地域都在浙江的金华、丽水、台州一带,都提倡重“事功”,讲实际。

谈谈这些浙东学派究竟研究啥的吧。

金华派的大佬吕祖谦出自宰相之家,北宋明相吕夷简和吕公著都是他们家的。出自官宦世家,他研究领域是政治制度、历史脉络,写的也是《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这种经世致用的史学著作。

永嘉学派出自温州(温州古称永嘉),主张发展商业,务实创新,据说是温州人经商“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和理论依据。

陈亮这派更刺激,他本人整日研究北伐金国,写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等书,看名字就是让本猫智深热血沸腾的大作。

他们的门徒各个也不是省油的灯。

比如永康派有个叫倪朴的,遍考群书,著《舆地会元志》40卷,记载全国山川险夷、户口虚实及经济物产等状况。这人整日不去读四书五经考个官来做,却研究兵书,还绘成纵横各丈余的地图,挂壁间昼夜研讨何地可战、何地可守。

浙东学派在南宋大部分时间混得不咋地,在元末明初却成了诸侯垂涎的智库。大批陈亮、吕祖谦的金华温州老乡们,或者是直接师承,或者深受浙东学派影响。

(浙东的儒学香火那么旺,大本营在福建的朱熹,传着传着,嫡传也跑浙东去了,教义也受到浙东“事功”影响)

谁先取得浙东,谁就拥有了这个人才库。

五峰书院,南宋永康学派发祥地

二、文人!给我文人!

1353年初,弄死了郭子兴二儿子和巢湖水寇头领李扒头后,朱元璋成为集团的唯一领导人(详见上一章)。

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主力,带领本集团第三次攻南京。

陈野先的义子陈兆先当了带路党,朱元璋顺利取得南京。

朱元璋终于有了块落脚地。虽然这块地很小,西边是滁州到芜湖,东边是溧阳到句容,跟雄踞江浙的张士诚和横跨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的徐寿辉、陈友谅不可同日而语。

更惨的是,朱元璋地盘还夹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中间。

朱的地盘就这么小小一块

进了南京后,朱元璋开始着手将本“团伙”进化为“政权”。

朱元璋的队伍不缺武将,刀光剑影里走出的安徽汉子们杀人像杀鸡。他缺的是文人,队伍里最有文化的还是村委会班子出来的李善长。

朱做的第一件事是收文人入伙。

在朱元璋进入南京的当天, 他“悉召官吏、父老、人民”,当众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

在进城前朱已经拉来汪广洋入伙,之后朱元璋搜遍南京城,找来孙炎、夏煜、杨宪等十几个儒生,加以录用。

这些人日后都起到重要作用。

孙炎与夏煜都以谈辩风生和才思敏捷闻名远近。

孙炎长得不高,面黑如铁,一足偏跛, 跟铁拐李似的,明朝版凤雏先生。

丑人大多性格刚烈,孙炎善于雄辩,说话无所顾忌,常让人下不来台。他出游四方,所与交皆天下豪俊(不安现状喜欢惹是生非的人),亦以经济自负,气豪才雄。他轻视咬文嚼字之徒,跟一群儒生聊天时曾说:“孙炎我怎么沦落到跟你们这些龌龊不能成事的一起混呢?”

夏煜是孙炎少有能看的上的人,不仅文采出众,后面的实践更证明他是个全能型人才。

夏长得帅,反应快,能搞外交,日后帮朱元璋游说“元朝海贼王”方国珍;他善谋略,跟陈友谅决战时,朱元璋的贴身参谋就他和刘伯温两个;他会搞政治,之后成为一方大员,将地方治理的有声有色;

孙炎和夏煜虽是南京本地人,但同游于浙东台州著名诗人丁复门下,知道浙东学派哪些人真正有料哪些人是吹牛,为朱元璋拉拢人才起了很大作用。

杨宪也不一般,日后总管情报工作,再之后升为副相,天天跟李善长、胡惟庸斗死斗活。

汪广洋更牛了,后来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个丞相之一(另外两个是李善长和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就把丞相这个职位废了)。朱元璋称他屡献忠谋,将其比做张良、孔明。至于他给朱元璋献的啥策,就和陈平的六出奇计一样没人知道是啥,出的主意都被安到朱元璋头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人有骨气,胡惟庸案的时候,即使朱元璋斥责也不肯诬陷胡,不愿让胡案扩大化。这个政治老手当然知道拒绝意味着什么,他被逼自杀,但无济于事,胡惟庸案导致3万人被诛杀。

在儒生们的帮助下,朱元璋着手完善组织。他仿照元朝制度,置江南行中书省,设置官员,组建了行政、军事、司法等机构,政体逐渐完备起来。

朱元璋的政治倾向也逐渐被儒生们改变,用1970s流行的阶级词语来说,他从农民阶级蜕化为封建地主阶级。

进城后朱元璋厚葬了守城的元将福寿,还认可了其对元朝尽节,放到庙里享受祭祀。

这一举动是在宣布,他将沿用正统政权那套儒家话语体系,寻求与地主知识分子合作组建政权,不再是往日信明教的红巾匪。

南京明孝陵

他跟地主阶层建立了合作关系,肯定了其政治地位和社会资源,延续了元朝的保甲制度,日后还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障地主地位的里甲制度。

所谓里甲制度,即以百户为一里,设里长,其余称甲首。里长由地方上具有名望的老叟、宗族族长、读书人等担任,参与对乡村社会秩序的管理和巩固。

大家可能觉得本猫智深列出来的朱元璋这些措施一般般。但要对比着看。徐寿辉陈友谅集团政治口号是“摧富益贫”,贫农翻身做主人,用地主们的话说是“苍头杀主,恶少杀人,掠财蓄毁室庐”。

地主们当然知道该选谁。

效果立竿见影,不久后朱元璋军中缺粮,他找南京周边几个县的富户借,“数十万之费一月而就”。

南京周边的元军也开始认同朱元璋,封锁朱元璋的水军没了陆上基地后人心惶惶,看到老朱如此上道,也加入其麾下。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也在这前后加入。

三、一封“国书”引起的血案

朱元璋做事特点就是快。占领南京的当月,容不得部下享乐,立即出兵扩张。

(日后打败张士诚后,朱元璋也根本不休养生息,一个月后即开始北伐)

前章说过,朱元璋集团分三大派系,分别是朱元璋的直属派系、原巢湖水寇派、原郭子兴及他儿子派系。三大派系分别被安排了不同目标。

朱元璋直属派由徐达、耿君用(耿炳文他爹)带领,向东攻略,目标是江苏东部。

巢湖水寇派系由廖永安兄弟、俞廷玉父子带领,大部顺长江东下,协助徐达、耿君用。

原郭子兴派系由比朱元璋资料还老的老革命邵荣、赵继祖带领,向西向南进攻,目标是追杀原巢湖水寇老二、叛逃到池州扎根的双刀赵普胜,并打通去浙江的路线。

此时,留给朱元璋的时间跟国家足球队一样,不多了。

张士诚已稳据苏州,兵锋西向攻破了常州,很快就将与朱元璋军碰面。

徐寿辉陈友谅集团也如火如荼,在巢湖帮老二双刀赵普胜投奔后士气更旺,正在围攻还被元朝占据的孤城安庆。安庆是南京的咽喉,日后太平天国丢掉安庆后,所有人都知道天平天国完了。

安庆在南京和九江之间

朱元璋主力的东征部队最开始进展顺利,占领了产茶壶的宜兴、产香醋的镇江,产黄酒的丹阳。

朱元璋军跟张士诚军终于碰面了。两边都不想打,很多还忠于元朝的地方等着他们征服,没必要互相死磕。

张士诚主动遣使前往南京,以示友好。

朱元璋也报之以桃,派杨宪回访,还带了封信,表达睦邻友好之意。

信里写道,“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甚慕焉”。这句话将自己跟张士诚摆在同等地位,张尚可接受。

但他还将张士诚比作光武帝刘秀初期的盟友隗嚣,写道“昔隗嚣据天水以以称雄,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吾深为足下喜”。

隗嚣的结局并不好,最开始帮助光武帝,后来搞独立,被攻灭。

张士诚虽然盐贩子出身不懂这些书里的弯弯绕绕,但苏州也是文人辈出的地方,给他一讲解,顿时勃然大怒,扣住杨宪,两边开战。

朱元璋真迹《大军贴》

为何朱元璋的国书里会出现“隗嚣”这种错误?这种国书都是千审万改的,本猫智深觉得不大可能是笔误。

大概是两个可能:或者新招的文人看到李善长冯国用那些粗通文墨的猛男用事,自己不受重用,于是不去提醒信中有错;或者是安徽人朱元璋对江苏人战力的绝对鄙视,摆着就是瞧不起你娘炮张士诚,我朱元璋就是正统,迟早收拾你!

真实原因根据现存史料很难考证,大家自己选一个吧。

四、朱元璋张士诚大战

(待续)

接下来内容预告: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关于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个集团之间的争夺,我无意写得热热闹闹兵来将往,关注点更多在三者背后政治、经济、思想、组织凝聚力乃至领导人自身素质的角逐,以及如何通过战争呈现。

后记:

不知不觉中关于明朝的系列已写了快20篇了,阅读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些篇章在部分平台还取得几万的阅读量,这对于不攀附热点的历史文章来说殊为不易。

我已知足。

本猫曾长期任时政记者,看问题都是时政媒体人的眼光和角度,包括读《明史》。本猫将用当代新闻写作角度结构明史,用深度报道还原明朝那段峥嵘往事。

文中每句话都有确切史料或论文来源。

明史浩瀚,众说不一,本猫也难免有纰漏,欢迎各位指正和讨论。

古有苏舜钦以《汉书》下酒,本猫倾心酿成一壶春,共远方知己们一醉。

猫智深和他的朋友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录笺证》《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传》吴晗

《选贤与外交_元末明初群雄活动的两个面相》张建松

《朱元璋政权中的儒生》朱正伦

《论儒士在建立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李立泉

《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王魁星

《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政权建设述论》毛英萍

《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历史地位》陈国灿

《从张士诚到朱元璋:浅析江苏地区的政治与明初文人画坛的“沉寂”》魏玄览

《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政权建设述论》毛英萍《邵荣事迹钩沉》李新峰

这篇是重点《元末江南文人的政治归依———以依附朱元璋和张士诚两大集团的文人群体为例》彭茵

作家定风波在博客发表的《哲学家们》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