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处处学刘邦,终于活成了刘邦的模样(时政记者读明史第13章)

猫智深 2023-09-15 19:05:03
本文史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13章。本系列从新闻视角解读明史前言: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早期的诗《咏菊》,全诗杀气腾腾,凌冽之气,透纸而出。更难得的是此诗是模仿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作为私盐贩子出身的造反领袖,黄巢被古代知识分子深深忌惮,斥责其以活人舂为军粮,祸毒九州。但朱元璋却模仿黄巢写了这么一首《咏菊》,丝毫不顾儒家士大夫的联想。

此时朱元璋根本没想过跟地主合作夺江山!他在父母和7个哥哥横死后,只想在乱世中求存,他面目峥嵘,满身戾气,浑如带血刀剑。

这样的人没有可能被儒家地主接受,建立政权。

在朱元璋南下滁州途中,两个影响大明王朝的人出现了。他们建议朱元璋copy刘邦夺天下时的秘诀,让农民军实现转型升级。

从此,朱元璋的榜样就成了刘邦。

一、你要往死里用我?

“朱元璋,你口才着实厉害,招徕到两批豪杰,让我军如虎添翼!”郭子兴说,“周边就剩横涧寨了,这些人是新败之众,我婿去劝降易如反掌。”

一般人新被提拔,又被捧得那么高,龙潭虎穴也要闯闯。

朱元璋思虑片刻,抬起了头:

“我不去。”

郭子兴脸色黑了。

“横涧寨人数太多了,需要我们整个凤阳七大将领一起,才能吃下来。”朱元璋冷静分析道,“到时末将愿为先锋,必然拿下此寨。”

横涧寨不比其他,有民兵两万。他们之前曾响应元政府围攻凤阳,双方有血债。朝廷还给横涧寨派了个监军张知寨,若去劝降,只怕被一刀砍了。

想到要跟凤阳城其他几个头领一起分蛋糕,郭子兴心里好大不情愿。如果自己能单独吃下横涧寨,必定在凤阳县独大!就算冒险死了一个朱元璋又能怎么样呢?马氏不过是个干女儿,郭子兴还有两个亲女儿呢。

“贤婿,要不你再想想办法?”郭子兴问。

“没办法。”但朱元璋又一次明确拒绝了。

郭子兴只得与凤阳城诸头目商量。其他众将听说郭子兴女婿要当先锋攻横涧寨,欣然同往。

当夜,朱元璋率众包围横涧寨,大张旗鼓,锣鼓喧天。之后朱元璋让淮西24将之一(最初跟他混的24个人)“黑先锋”花云带队冲锋。

朝廷派的监军张知寨按理应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没想到竟率先逃跑了。横涧寨是新败之众,寨主缪大亨见此,只得率众投降。

事后一清点,不仅收获2w民兵,还有这些人的家人共计7万。凤阳这7个头领发达了!朱元璋日后回忆他们的队伍此后变的“赤旗蔽野而盈冈”。

明朝建立后为了美化朱元璋,将横涧寨的功劳单单安在朱元璋头上,《太祖实录》写朱元璋一个人就把活全干了,后来这几万人也成了朱元璋个人的势力。但按照逻辑推断,这种好事怎么可能让凤阳7大头领中排名靠后的郭子兴的小弟朱元璋一个人独占?

根据北大明史专家在《纪事录笺证》中论证,这些兵是众头领所得。之后他们才有实力分兵,攻击此前从未染指的泗州、滁州。总之,此后凤阳七条龙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北上与南下

此时在高邮,宋江的原型张士诚击败了一波波元军,搅得南中国人心大乱。凤阳义军这边终于也要扩张了,七条龙坐在一起商量往哪边打。

看这幅图,起义军看似有4个方向可以选择,但在势力最大的赵均用和彭大看来,只能往北。

往西的话,大别山这里太穷了,更何况刘福通在这里跟元军拉锯2年了,遍地饿殍,不考虑。

往东的话,张士诚卡住了大运河,天下目光都在那里,往那个方向就是送死。

往南更不能考虑,江浙一带没有饥荒,即使穷汉也能混口饭吃,没人跟着造反凑热闹。地主们组成大量民团,力量雄厚。而且还有长江天险,很难过去。

往北的话是最佳选择,不仅能回到赵均用、彭大的大本营徐州,还能进一步挺进徐州。这地方是黄泛区,遍地都是吃不起饭的穷汉,一呼百应。再接着往北还能进入山东,更是沃野千里。(日后赵均用的下属毛贵真的在山东建立了稳固的政权,成为红巾军最稳固的一块根据地)

读者们或许会对他们的选择有疑虑,为什么他们不过江呢?

200多年后张献忠也在同样的位置面临同样的选择。当时张献忠带领义军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一阵烧杀抢掠,拆了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掘了朱家的祖坟。

同样是在凤阳,最初他挥师南下,攻克滁州、和州,到了长江边。按理说江南富庶甲天下,正对张献忠胃口。可接下来他没选择渡江,而是逆江而上来到湖北,之后又入河南,转战千里。

张献忠不知道江南有钱么?但苏杭地区人人都能有口饭,即使明末也没灾民造反。没有人力补充,张献忠过江也只有死路一条。

此时的赵均用等人选择向徐州挺进,郭子兴也随他们前往。但郭留了个心眼,让朱元璋和自己的儿子郭天叙南下没有油水的滁州。(这里没有富户,江北兵荒马乱的,如果有钱早就渡江保平安了)

此时的滁州防御薄弱,守军人数很少。朱元璋大军很快杀到,两军对垒时,又见“黑先锋”花云!他单骑冲破敌阵,在如雷的战鼓中大军跟进,滁州守军瞬时溃散。

今日滁州,已经成为安徽gdp第二的城市‍

三、大明“萧何”来投,帮朱元璋集团树立榜样

南下滁州,朱元璋在军事上的收获倒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得了大量人才。朱元璋开国后,分封的六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常遇春之子)。本次南下之旅,朱元璋得到了其中三个。

首先是李善长,他比朱元璋大14岁,此时已经40岁在朱元璋所有的功臣中,李善长排名第一,被朱誉为是自己的“萧何”,保障用兵千里之外而粮草无匮乏。

在《明史·李善长传》中对他的定性文章里这么描述:

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习法家,即意味着不善儒术,日后李善长也不以诗文和文章见长。古代读书人喜欢学而优则仕,才智最顶尖那批读书人都是学儒术考科举,李善长偏偏号称研习法家,他一个村里的闲汉,竟然喜欢学习商鞅那套。

影视剧和明朝画像中的李善长‍

他在农村呆了半辈子,从军前没有具体职位,仅仅是里长者,我理解这大概就类似街巷里有一定威望,主持村集体建设的人。

大概他就类似西汉发迹前的陈平:

里中社,(陈)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平在村里给人分块肉,都能联想到分天下。

孔子曾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中国真是人才多啊,村里一个闲汉日后有能力能成长为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村里一个分肉的日后能成为刘邦的间谍头子陈平(类似蒋介石手下的戴笠)。沛县这种人口不知道有没有1万的小县,里面的小办事员萧何竟然能成为兴汉500年最重要的功臣。

李善长的作用类似于汉朝的萧何,日后朱元璋出征都让他守家和保障后勤。

(朱元璋)前后自将征讨,皆命(李善长)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李善长比朱元璋手下的战将年纪上都大20岁左右,为人老成,在朱元璋发怒时对众人多加维护,收获了感激,日后逐渐成为淮西帮的第二人物。

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李)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此次来投,他献策给朱元璋,让他学200公里外的沛县老乡刘邦,以之为榜样,建立自己的朝代。

这是早期对朱元璋最重要的献策,给朱元璋树立了榜样:刘邦!

你朱元璋不是路边的山大王,你要做刘邦!离你不远的刘邦能开创王朝,你为什么不行?

之前的朱元璋明显是没有此觉悟。

学习刘邦好榜样,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具体要求有三条:1、豁达大度。2、知人善任,3、不嗜杀人。

(李善长)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四、他教朱元璋如何跟地主阶级合作

第二个来投的是宋国公冯国胜和他哥哥冯国用。这两兄弟都是地主出身,此前结寨自保,聚族而居。

不像朱元璋手下的厮杀汉,这两人不仅喜欢读书,而且通晓兵法。尤其是哥哥冯国用,给朱元璋献上了夺南京以为根本之计。这也是对朱元璋早期发展至关重要的谋略。

(冯)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高手提建议都是有的放矢的。就算你们公司层面,你老板问你怎么推广公司产品,你说要做抖音,接下来你也要说个如何做抖音的具体一二三吧。

南伐南京面临两个困难:1、江南守军。2、渡江。冯国用也给出了一二三。

第一个问题,江浙行省的武装早抽去打刘福通和张士诚去了,剩下的都是地主武装。这些人可不敢小瞧,江西的那群地主挡了陈友谅整整5年。没有这5年,陈友谅早从湖北顺长江而下南京了,哪里会让朱元璋做大。

如何争取地主武装?地主出身的冯国用给出了“倡仁义,收人心”之计。即承认儒家话语权,与地主们合作,按照他们的要求打造“仁义之师”。

江浙行省的兵被抽取围剿刘福通和张士诚

第二个问题,如何度过长江天堑?虽然没有查到资料,但与巢湖水寇们的合作猫智深估计冯国用起到很大作用,从而解决了船只问题。

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都有自己的寨兵,属于带资入股的,因此起点较高,地位高于淮西二十四将。5年后,冯国用因病暴死于军中。之后,冯国胜肩负大明方面之任,率领傅友德和蓝玉两名绝世名将,以步骑20万兵出东北,活抓北元的东北王纳哈出。

五、我朱家也有千里驹

第三个来投的是是朱元璋外甥、亲姐姐家孩子李文忠。他日后将成为朱的霍去病。

李家是凤阳旁的盱眙人,原本家境不错。但大灾之下的岂有完卵?短短几天,李文忠的妈妈、4个伯伯和3个兄妹都死掉了。全家只剩下他爸爸和他。听说朱元璋在滁阳城,立即来投奔。

朱元璋见他们父子形如乞丐,下令“衣服供具”重新添置,将年已16的李文忠收为义子,改称“朱文忠”,随后精心培养他3年,“靡不备至,克成文武之才”。

三年后,19岁李文忠受启用,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先作为亲兵跟在朱元璋身边,听其传身教,之后又外派跟随各战区的大帅历练。

24岁,李文忠成为东南战区二把手,总制严州、衢州、信州、处州、诸全州等军事。

27岁,成为东南战区一把手,把守浙江,让张士诚不能南下一步。

30岁,代替了病死的常遇春,成为仅次于徐达的全军“二把手”。

31岁,军出野狐岭(金国的伤心地,野狐岭之战元朝打掉了金国主力),俘获北元嫡长子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此战后,朱元璋临奉天门接受满朝文武朝贺。

38岁,和李善长“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掌管统一后的大明政府、军队、纪检大权。

李文忠在战斗风格上类似常遇春,临阵常身先士卒,至遇大敌,胆气益壮,每战胜必将军功推给部下。

此真是朱家的霍去病!

去时儿女悲,

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

何如霍去病?

朱家的霍去病---李文忠‍

除了此三公外,日后的军方no1、大都督朱文正也在此时来投。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他们家命名规则是这样的:朱的大伯和他爹生下8个男孩,从重一、重二排到重八。几年前那场灾荒除重八外全死掉了。

这死掉的数字七兄弟的子女,唯有朱重四的儿子活下来一个,就是朱文正。李文忠加上朱文正,还有李文忠的爹和朱文正的妈,就是朱元璋在这个世上仅有的亲戚了。

朱文正只比朱元璋小6岁,是小时候的玩伴。这一年他19岁,长相上“貌类高祖”-跟朱元璋长得很像,也被朱元璋收为养子。之后他很快承担起冲锋陷阵、建功立业的重担,并将指挥对陈友谅集团的“洪都保卫战”,在南昌抵挡陈友谅的60万大军。

部分参考资料:

《元史》

《明史》

《明本纪》

《纪事录笺证》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朱元璋传》吴晗

《朱元璋诗文刍论》张德信

《大明王朝诞生前的祭品——透视大都督朱文正之死》夏玉润

《一位鲜为人知的“驸马”_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夏玉润

《郭子兴旧部势力的清除与归顺—兼谈邵荣“谋反”案的真相》夏玉润

《略论朱元璋、陈友谅政权的性质与鄱阳湖之战》张翔凤

《徐寿辉、陈友谅等事迹发覆——<刘尚宾文集>读后》杨讷

5 阅读:1069
评论列表
  • 2023-10-16 12:44

    古代帝王论识人之明,用人之能,无出刘邦其右,论帝王心术也无出其右。老朱学的还是差了一点

  • 2023-09-16 22:36

    不错

    猫智深 回复:
    谢谢兄弟~
  • 2023-10-19 03:40

    除了朱文正还有他亲妹妹和堂妹[呲牙笑]

  • 2023-09-21 19:57

    杀杀杀,杀尽天下软骨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