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本田官微发布了氢能源事业战略。为实现碳中和,本田不仅要推动产品的电动化转型,还要积极拓展作为能源载体的氢能源的应用,开拓氢能源事业。
这份规划书上,可以明显看到本田坚持推动氢能源的决心。一方面,本田将与通用汽车展开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燃料电池,将耐久性提升一倍,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未来,双方共同开发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的 FCEV 将于2024 年在北美和日本上市。
另一方面,本田还将氢能源技术扩展到太空领域,推出“循环可再生能源系统”。这一系统是由太阳能电解水制造出的氧气和氢气高压水电解系统,以及电力和水的燃料电池系统组成。
氢燃料电池车是否是“伪命题”?业界的讨论一直不断。无论是大众前CEO赫伯特·迪斯,还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曾唱衰氢能源汽车。后者甚至扬言,与其将氢电池放在汽车,不如去造火箭。
纵观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也的确呈现出了两极分化。中美欧以纯电、插电混动兵分天下,日韩则在发展氢能源燃料电池车上一路狂奔。
专业“攻氢”二十多年
从时间节点来看,本田虽并非第一波涉及氢能源领域的车企,却能与丰田、现代撑起“三足鼎立”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末,本田开始了燃料电池的研发,并在1999年推出了两款燃料电池驱动的原型车:FEX-V1和FEX-V2。这两款原型机均采用本田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EV Plus车身,以及本田自己的小型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
左:FEX-V1 右:FEX-V2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本田又先后推出了FCX-V3、FCX-V4。直到2022年7月24日,本田FCX成为世界第一个获得政府认证的燃料电池汽车。并于同年12月,在日本和美国完成交付。
时间来到2007年,本田发布了新的燃料电池汽车——FCX Clarity,而这个名字也沿用至今。这款车的许多参数已经与现在的燃料电池汽车非常接近,比如燃料电池功率能达到100KW,续航里程达到了620KM。采用的35MPa高压储氢罐,则依托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辅助系统。
又在九年后的2016年3月份,本田开始在日本销售全新燃料电池汽车——FCV Clarity Fuel Cell,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本田FCV Clarity。相比以往,这款车型在性能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功率达到了103KW,储氢罐压力达到了70MPa,续航里程高达750KM。
可惜的是,累计1900辆的销量实在无法挽救FCV Clarity Fuel Cell被停产的命运。2021年6月15日,本田官方正式停产这款车型,宣告了本田氢燃料汽车的失败,并转身开启电动车转型的时代。
曲线绕车,打不死的小强
事实上,FCV Clarity Fuel Cell的退场,似乎并没有压垮以本田为代表的日韩车企们。
2022年6月份,现代就开始计划在中国销售NEXO氢燃料电池车。虽然NEXO在中国政策法规要求下有所调整,但其核心技术、生产制造、产品品质方面均与海外版本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说,NEXO能在中国上市,是其氢能源战略重要的里程碑。
紧接着在10月24日,丰田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并计划今年正式投产。当然,丰田积极在我国建设国产燃料电池工程的目的也很明确:带动我国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助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
一方面,基于日韩的国情,国土面积小,资源短缺,导致两国车企不得不选择氢能这一更加节能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无论是日韩两国政府大力扶持,还是我国在去年3月推出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都为氢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当然,在氢能源技术上的绝对掌控权,也是日韩不愿意放手的重要原因。
可即便如此,摆在本田汽车面前的困难仍不少。虽然氢燃料汽车一直被业界认为“下一次燃料革命”,但其属性的局限性,让其很难适用于民用乘用车,更多的是应用在商用车甚至是航天领域。
在产品领域上,本田将燃料电池系统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FCEV)、商用车、固定电源、工程机械四大领域。尤其是在商用车领域,本田不仅与五十铃汽车合作研究燃料电池重卡,还与东风汽车合作,验证新一代燃料电池在商用车使用上的可能性。
而在航天探索上,为推出“循环可再生能源系统”,早在2020年,本田就与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简称“JAXA”)开展了联合研究。直到2022年,双方还签署了研发协议。通过该协议,本田将接受JAXA的委托,首先进行概念研究,并在今年制作初步阶段的原型机试验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田计划2020年中期开始每年对外销售2000套燃料电池系统,逐步扩大销量,争取到2030年每年销售六万套,到2030年后半期每年销售数十万套。
或许对于本田而言,氢燃料是赌注,也是冒险。
日本国土太小,既不能风能发电,也不能太阳能发电,因为就是用了规模也被国土限制,所以电车就没有绿色能源,只能国外制好氢运回来给车用。但全世界都没能给氢的绿色制造、运输、储存一个实现的时间表,中美有充足的电给电车,也不想给日本收割专利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