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小检查大作用

涵阳说健康 2024-05-05 05:19:57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孩子或者成人,只要是感冒发烧或者其他不舒服去医院就诊的人,做得最多的一项检查就是血常规。

这项检查为何这么重要,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相信每一位做检查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问,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检验科最基础的血液学检验项目,也是临床医生最为常开的检验项目之一。由于此项目操作简单,用血量少,检测速度快,报告能直观反映患者身体基本情况,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因此,血常规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查包含20多个项目,到底怎么看呢?

其实,很简单血常规20多个项目分为三大系统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

1.白细胞系列

防御卫士,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它们就像人体中的卫士,有外敌(如细菌、病毒等)入侵时就会现身,消灭外敌,给人体一个健康环境。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等。

②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粒细胞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感染、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③淋巴细胞增多:多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还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④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接触放射线后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多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还可见于某些急慢性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还见于某些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⑦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

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重金属中毒(如汞、铅、铬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2.红细胞系列

红细胞系列的参数,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其中,血红蛋白浓度这一指标尤为重要,常用于评估有无贫血,及划分贫血严重程度。

①红细胞增多:多见于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②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血小板系列

血小板主要作用是通过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相关因子,形成血栓,封闭伤口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因而在血液凝固,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①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②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果感染严重医生常常还会加上另一个感染指标的检测CRP。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