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社会还在消化美俄领导人会谈的余波时,俄乌战场的爆炸声已击碎了短暂的平静。3月18日,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高加索”输油泵站的突袭,为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撕开新裂痕。这场袭击距离普京与特朗普的会谈结束仅数小时,俄方直指基辅“蓄意破坏和平倡议”,而美方提出的30天停火协议也在硝烟中化为乌有。
连环突袭打破战略平衡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迅速升级。18日深夜,俄乌边境苏贾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遭遇轰炸,这条欧洲能源动脉的受损引发连锁反应。次日,俄方证实乌军地面部队已越过边境,对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突袭。更令人瞩目的是,3月20日凌晨,乌克兰特种部队远程奔袭600公里,对俄军恩格斯-2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了“史上最大规模袭击”。这座驻扎着19架图-160轰炸机的军事要塞浓烟蔽日,机库与装备损毁严重。尽管该基地曾在2022年和2023年初遭袭,但此次打击力度远超以往,暴露出俄军对高价值目标的防御漏洞。
报复与困境交织的螺旋俄军的反击在21日凌晨降临。敖德萨港的夜空被导弹火光照亮,乌克兰电力系统再度瘫痪,中部铁路枢纽的铁轨被炸成扭曲的金属残骸。这种“以牙还牙”的模式,折射出双方的战略困境:乌军因常规战力耗尽,转向小规模突袭和能源设施打击;俄军则凭借体量优势实施碾压式回击。值得玩味的是,泽连斯基在挪威的公开喊话中,将矛头指向北约:“剥夺乌克兰入约资格是对俄罗斯的馈赠。”这番表态与其战场行动的冒险性形成微妙呼应。
特朗普外交棋局的尴尬时刻乌克兰的连环攻势将特朗普置于两难境地。此前他高调推动的停火协议仅维持数小时便遭撕毁,既削弱了其斡旋威信,也令美俄关系再添变数。分析人士指出,基辅当局或许认定:既然乌方基础设施已在停火前遭俄军重创,遵守协议反而束缚自身手脚。但这种“赌徒式”策略代价沉重——乌军在家底渐薄之际孤注一掷,既承受着俄方加倍报复的风险,也可能失去国际舆论支持。
和平前景笼罩迷雾战场上的拉锯与外交场的博弈正形成死循环。俄军能否借反击重塑威慑?乌军特种作战的效能是否可持续?北约的模糊立场何时清晰?这些未知数让冲突走向愈发混沌。尽管特朗普为兑现选举承诺仍试图掌控局面,但现实已表明:单纯依靠外部调停难以打破僵局。当停火协议沦为废纸时,和平之路或许只能从战场废墟中重新开掘——只是俄乌民众为此付出的代价,正在每一轮爆炸声中不断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