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一场国际政策论坛上公开宣称,中国的发展“未遵守国际规则”,并强调美国“不会允许任何国家以破坏规则的方式崛起”。此番言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多国学者与媒体围绕“国际规则的定义”及“全球治理的未来方向”展开激烈讨论。
“规则”之争:霸权逻辑还是公平秩序?鲁比奥的发言中多次提到“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其对“规则”的解释却耐人寻味。分析人士指出,美国长期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共识之上,例如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叙利亚发动空袭等行为,均暴露出其“规则”本质上是维护霸权的工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平台参与全球治理,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138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助力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项目建设,直接为当地创造逾30万个就业岗位。
制裁背后的外交博弈值得注意的是,鲁比奥自2020年起因干涉中国内政被列入中方制裁名单,即便升任国务卿后仍未获解禁。这种“带着镣铐的外交官”身份,或许解释了其对华言论的偏激倾向。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在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增长217%,而同期美国仅增长48%。当科技优势不再垄断,部分美国政客选择以“规则”为名施压,试图遏制中国发展势头。
从珠海航展看实力天平变化202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的红旗-19反导系统、歼-35隐形战机等装备引发全球瞩目。军事专家指出,中国军费开支虽仅为美国的1/3,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效费比突破。例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迫使美国不得不投入千亿美元升级反导体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组建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行动,与某些国家“疫苗民族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国际社会呼唤新型治理模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年《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对“南南合作”机制的认可度达68%,较2015年提升23个百分点。巴西学者卡布拉尔指出:“当中国在安哥拉修建的铁路让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而美国在阿富汗20年的‘民主改造’留下满目疮痍,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当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三批国际宇航员、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这些实打实的合作成果正在重塑国际秩序的内涵。正如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所言:“21世纪的规则不应由某个国家单独书写,而需容纳不同文明对现代化的探索。”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浪潮中,合作共赢终将取代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