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离了婚,一定要更强:痛只是一阵子,人总是要从困苦中走出来

一念卿辛 2021-01-30 09:33:07

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读者雪姐留言,整理后以第一人称自述:

01

带着儿子回到家时,父母和哥嫂正在低着头吃饭。

儿子一声声清脆地喊叫声,打破了一家人的和谐,率先抬起头的母亲,在看到拉着行李箱的我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你跟我过来一下。”

说完这句话,母亲便走进了里屋,我和儿子随后跟了进去。

“妈……”接下来的话,我还未来得及说出口,便被母亲不耐烦地打断。

“你离婚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前和我们商量?到底是为什么啊?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走到这一步吗?”

看着母亲焦急又略带生气的面庞,我只好耐着性子解释,自己和前夫早就“积怨已深”,不是靠忍让就能解决问题的。

“真过不下去了,没必要再硬着头皮苦撑!天天在那样的环境下,孩子迟早也会有心理问题,索性快刀斩乱麻,一个人自在潇洒,还不用受气,反正离不离婚,都是一样要做家务、赚钱、养娃。”

说到孩子,母亲看了看依偎在我身边四岁的小外孙,压低声音说了一句:“离就离吧,你还要带个拖油瓶,你想过以后怎么办吗?自己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还是过个一两年再找一个?你这个样子,我和你父亲也没办法帮你,你知道的,你嫂子她……”

看到母亲难为情的神色,我只好佯装笑意,故作轻松地告诉母亲自己只是带着孩子过来看一眼,住一两天就会回去。

02

是的,我离婚了,在未提前知会任何人的前提下,果断地离开了那个所谓的“家”。

我和前夫的问题主要是婆媳矛盾,婆婆看不起出身农村的我(尽管她也曾是农村人,只是很早就到了城市生活、扎根),执意认为是我高攀了她的儿子,平时对我夹枪带棒地说话,尽管我工资比她儿子高很多,尽管我每天任劳任怨地做饭、做家务,在婆婆眼里,我依然是“低人一等”。

我做饭不合胃口,婆婆会说“真不愧是乡下人,再怎么在城市生活,做饭还改不掉浓浓的乡土味”;我做家务,婆婆会冷嘲热讽,“真是在农村呆惯了,皮糙肉粗的,做起事来像驴子一样。”

为此,我们也大吵过几次,甚至我还提出她若真不愿意帮带孩子就回自己家,省得这看不惯、那也烦,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宁,然而不管是我低声下气地哀求,还是前夫苦口婆心的劝说,终究无济于事。

以至于在儿子一岁半时,我愤然提出过离婚,只是,后来在前夫的一声声道歉中,又窝囊地选择了“忍辱负重”。

其实,我和婆婆的问题不仅仅是互看不惯,她觉得她在自己儿子家,她是女主人,不管是生活上的事情还是孩子的事情,她都有绝对的主导权。喜欢与否、想不想做,都只能按照她的想法。

尤其是关于孩子,说是帮我们带,其实,儿子从小到大,只要我在家,她几乎算是一个隐形人。

想当初,有无数次,我加完班匆匆赶回家,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婆婆便把儿子硬塞到我怀里,“既然你下班了,带孩子就是你的事,我白天是替我儿子看的,晚上你回来了就归你管了。”

至于我累不累、吃没吃饭、需不需要休息,她从不会过问、更不会在意,只要我别打扰一旁窝在沙发正在打游戏的前夫就行,因为在婆婆眼里,“我儿子上了一天班,你让他清净一点,就别叨扰他了!”

有时,倘若我没能在约定好的时间赶到家,那一定会被辱骂,“一个女人天天在外不顾家,真是在村里野惯了。”

而我的那个前夫,最初看到我被婆婆刁难,还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说几句公道话,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他疲于整天应付这些婆婆妈妈的琐事,还是我对婆婆的刻薄早已司空见惯,我们不再为了“婆媳之间”这点事儿而争执不休,我也不对他抱有幻想,双方秉承着“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成长”的观念握手言和,只是,即便如此,家中虽然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也只是各怀心思罢了。

就这样,在婆婆的打压,与前夫和稀泥的态度下,我支撑到儿子上了幼儿园,虽然婆婆回了半城之隔的自己家,但我的“痛苦”并未结束,因为她除了时不时通过电话“遥控”前夫对我的态度,还会不间断地来我家“视察”。

只是,不管她们怎样做,都再也激不起我内心的一丝涟漪,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身上,暗暗告诉自己:只要我好、孩子好就足够了。

03

至于为什么没有提前告诉父母我要离婚的消息,一是,我担心他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执意劝和不劝离,要么拿出女人离婚就掉价那一套说法,要么就会说离了婚的女人让娘家蒙羞,而我接受不了这样的认知;

二是,我的这门婚事是大姨母介绍的,前婆婆和姨夫曾是老乡,因为她的父辈做生意发了一笔小财,前婆婆才到了市区安家。亲人之间,就是这样,只要她们觉得好的家庭,就认为一定是适合你的,尽管我也有过一个中意之人,但在母亲和大姨母的重重阻挠下,还是选择了前夫,因为她们认为我嫁给了前夫,就能过上好日子……而我,不想因为离婚这件事情,和她们发生冲突、争执,打破她们“我过得好”的幻想。

其实,在我第一次有过离婚想法的时候,也曾和母亲说过,只是,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她首先就是不同意,总觉得婆媳之间的磨合是不可避免的小事,“谁家小两口没有过吵吵闹闹?谁家婆媳没有过拌嘴的时候?你奶奶也刁难了我大半辈子,我不是一样都忍过来了吗!”

在我母亲的观念里,如果婆婆强势,而男人又不能护着你,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地熬下去,等孩子大一点、懂事了,ta就会帮你对付那些不公平。

就像我和弟弟一样,懂事后看到奶奶对妈妈的刻薄,看到爸爸又为奶奶马首是瞻的“妈宝”模样,会忍不住上前为妈妈讨公道,从最初和奶奶、父亲顶嘴会被吵,到最后看到我们强硬的态度,他们反而默不作声,我和弟弟就这样一次次捍卫了母亲的“尊严”。

也正因为此,母亲总觉得她再苦再累都值得,至少有孩子护着,有孩子作为依靠。可我却一直都不想、也害怕成为她那样的女人,她的前半生在家一直畏畏缩缩、毫无地位和话语权,受气、受委屈时只能抱着我和弟弟躲在厨房偷偷哭(因为若被父亲看到眼泪,会更加严厉的斥责她)。尽管她勤勤恳恳,把家里、田地都操持得井井有条,可是依然没有得到过父亲,哪怕半句的认可、或者是正眼看一下。

我有时,甚至会觉得她连一个保姆都算不上,简直就像是一个奴隶,被婚姻、孩子束缚的奴隶,一辈子在狭小的空间里,为了儿子、孙子而活。

大概是女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吧,我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不想活得没有自我,更不想儿子像我一样,想起小时候,总会有一些不愿意回忆的事情。

如果婚姻给不了我幸福,那么,至少要让我觉得“公平”,因为家和孩子是两个人的,夫妻之间没有谁欠着谁,谁不如谁。

04

和我预期中的一样,父母确实理解不了我“动不动就离婚”的做法,他们觉得我“太不争气,让村子里的人知道后他们就会抬不起头……”

甚至为了让我少回,或者不回娘家,嫂子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一句:“你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市里吧,家里不方便,也住不下。”

我那个打小称疼我的哥哥一句话未说,尽管他住的两层小楼也有我“资助”的八万块钱。

哥哥既然不说话,父母自然是在一旁也跟着默认了。没办法,有兄弟的家庭,女人只要嫁了人,终究是外人,娘家便再也不会是“家”,何况是我这个离了婚的外人呢。

我在父母家只住了一天,第二天就带好行李离开了家。

走之前,母亲解释着“担心住时间长嫂子会生气,毕竟以后她和父亲要靠哥嫂养老,不敢轻易得罪他们”,我笑了笑,不说话。

我不怨他们,只是每当想起这一幕,心终究还是会痛一下:家里的人似乎都在想着避我不及,却没有人哪怕说过一句安慰的话。

莫名想起了大家常说的那句:女人嫁了人,就没有了家,因为婆家融不进去,娘家回不去。

其实,心安之处即是家,任何时候,“家”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

因为,没有人可以、或者一直能成为你的避风港。纵然是再痛、再难,也要咬着牙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有时,也会忍不住地想:为什么是自己经历这些?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或者是不配拥有幸福的婚姻?

自然不是。

没有谁能一直陪伴、守护着我们,与其对别人抱有太多的期待,不如把目光多放在自己身上,去看到、并且努力追逐属于自己的美好。

记得作家晏凌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离婚带给人最大的伤害,不是离婚本身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而是那种挫败感以及自信心的崩塌。”

经历了离婚的“困苦”后,再次站起来、或者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斗志,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艰难而煎熬的过程,哪怕她曾是一个看似刀枪不入的“女汉子”,面对婚姻的失败,也会有着旁人难以丈量和理解的痛楚。

可是,不管如何,女人离了婚,一定要更强,因为痛只是一阵子,我们总是会从困苦中“走出来”的。

曼德拉曾说过: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从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能再度升起。当一个人崛起时,就连那个最瞧不起你的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与其陷在过去的痛苦中不可自拔、怨天尤人,不如坦然放下过去,一心努力向前,为自己撑起一个坚固又温暖的“家”。

生活,从来都是靠自己去成全。

0 阅读:21

一念卿辛

简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人生苦短,爱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