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间,杨开慧携同三名子女返回家乡探望母亲,未曾料到,他们的行踪已被秘密特工暗中盯梢。据杨开慧的外甥女,伏明达老人回忆,那段时间,有个贩卖木瓢的小贩总在周边徘徊,行为举止颇为可疑。
鉴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家乡享有盛誉,有人善意地建议她要有所防备。然而,杨开慧尚未有机会离开,就在十月的一个夜晚,一支持梭镖的武装队伍已将她位于板仓的小屋紧紧包围。
九岁的伏明达亲身经历了霞姨,即杨开慧被捕的整个事件。那天,伏明达仅仅九岁,却意外地成为了杨开慧被捕这一事件的见证者。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幕幕紧张而沉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当时,杨开慧,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霞姨,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伏明达目睹了整个过程,从最初的平静到后来的突变,他都一一看在眼里。那些执法人员,表情严肃,行动迅速,将霞姨带走了。伏明达虽然年幼,但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他心中充满了震惊和不解,为何如此和蔼可亲的霞姨会遭遇这样的不幸。然而,事实已经发生,他只能默默地接受,并将这一幕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
伏明达晚年时,依旧清晰记得那段往事。她回忆道:“我们当时非常害怕,特务闯进房间后,立即用枪杆掀开被子,命令我们起床,我连鞋都没顾上穿。”
依据特务的指令,杨开慧等人被强制靠近墙壁站立。伏明达因未着鞋履,脚下的寒冷泥地令他颤抖不已,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彼时,杨开慧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家中尚有保姆陈玉珍、亲戚杨英及其子伏明达,年方九岁。由于敌人不识杨开慧,唯恐有所遗漏,于是将杨英、陈玉珍以及年仅八岁的毛岸龙一并用绳索捆绑带走,连同杨开慧一同俘虏。
杨开慧遭到逮捕后,杨家迅速筹集资金意图将其保释出来。不过,对方仅同意释放杨开英,而未同意释放杨开慧。
之后,家政服务员陈玉英叙述了杨开慧在监狱内的遭遇:“对于敌人的提问,开慧总是回答‘不清楚’。于是敌人对她实施了刑罚,他们踩在大木棒上施加压力,还剥去她的衣物,用楠竹片抽打她的背部,致使她背上布满青紫伤痕,血迹斑斑。”
敌人试图迫使杨开慧签署一份声明,声称只要她声明与毛主席断绝关系,就能重获自由。面对这样的要求,杨开慧坚定地回应:“除非世界尽头,否则我绝不会与润之分开!”
面对杨开慧的坚决抵抗,敌人担心节外生枝,于是决定痛下杀手。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牺牲,当时她仅29岁。
杨开慧烈士离世后,敌人企图利用释放毛岸英与陈玉英为诱饵,引出毛泽东同志。自此,毛岸英与两位年幼的弟弟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然而,他们尚不知情的是,他们的母亲杨开慧,在生前早已悄然为他们的将来铺设了道路。
1982年,杨家老宅进行翻新工作时,工作人员在卧室横梁下方的砖墙缝隙中,偶然间找到了一封杨开慧被捕之前写给其堂弟杨开明的信件,信中委托他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信中,杨开慧预感到自己可能面临被捕,于是她这样安排:“我计划将孩子们交给你们照顾。在经济方面,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还在,他一定会负责他们的开销。并且,他们的叔父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那封信最终并未寄出,原因是杨开明在杨开慧之前已经英勇就义。
杨开明的父亲是杨开慧的叔叔,他们共享同一位祖父,两家关系紧密,孩童时期,杨开慧与杨开明常常一同嬉戏。随后,杨开慧与毛主席结为连理,并投身革命事业。对此,杨开明对姐姐及其丈夫深感敬仰。
1924年,杨开明完成了在湖南省立工业学校的学业。某次,毛泽东到访板仓,杨开明及其姐夫(也即伏明达的父亲)均表达了参与革命的意愿。毛泽东劝阻道:“伏一哥,你还是留下吧。你是家中独子,且已有家室,责任重大。开明倒是可以跟我走。”
随后,杨开明在毛泽东的指引下投身革命事业。鉴于工作性质的隐秘性,每次返回板仓,杨开明总是悄无声息地到来,又默默离开。
伏明达回想起一段往事:“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的舅舅回到了家中,家中每个人都洋溢着喜悦之情。然而,到了次日清晨,当我醒来之时,却发现舅舅已经不在家中,这让我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1926年,杨开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开始在湖南地区推动农民运动。随后,他投身到由毛主席指挥的秋收起义中,负责组织安源地区的工人进行武装反抗,并因此前往井冈山。
1929年间,杨开明历经二十多天的徒步跋涉,最终抵达上海。得知其归来的消息后,杨开慧随即撰写了一封托付后事的信件。然而,遗憾的是,杨开明很快便遭到了叛徒的告密。
1930年农历新年前夕,杨开明于汉口不幸落网,次年,他被转移到长沙囚禁。
得知消息后,杨家迅速筹措了三千元,委托他人办理保释手续。与此同时,杨昌济的妻子向振熙亲自前往蔡元培与章士钊的住处,恳请他们出手相助,以图营救。
章士钊携蔡元培的书函前往拜访湖南军界领袖何键,何键虽感面上有光,态度略显缓和,但仍提出了一个要求:杨开明必须认错并从此退出江湖,不再涉足相关事务。
杨开明态度坚决,拒绝服从,这激怒了何键,使他萌生了除之后快的念头。
特务把杨开明押至刑场,用刀捅进了他的腰部。见杨开明持续高呼“共产党万岁”,他们愤怒至极,随后又将刀刃挥向了他的嘴巴。
杨开明不幸在浏阳门刑场被敌人处决,英勇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繁忙的日程中抽空会见了杨开英,仔细了解了杨家的近况。提及杨家三位英勇牺牲的烈士时,他由衷地感慨:“杨家真是满门忠烈!”除了为人熟知的杨开慧和杨开明,杨家还有一位烈士,名叫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