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中,国人最难以理解的事情恐怕就是“临时大总统 ”的归属问题了,当时,革命即将胜利,各省纷纷独立,满清政府已然无力招架,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可谁知,就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居然把临时大总统让给了袁世凯,进而造成了未来中国数十载乱局的出现。
要知道,以孙中山的号召力,哪怕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再强,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如此轻易的妥协着实让人感到困惑,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切还要从“临时大总统”这个位置本身开始说起。
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全国已经有十七个省心向革命,并来到南京,商议起了新政府的成立事宜。
具体内容有很多,例如法律、政府构成、权利分配等等,不过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由谁来当这个新国家、新政府的第一任首脑。
由于这是中国两千年来首次改变政体,没有经验,大家心里也都没底,于是便在很多事情上加上了一个“临时”,例如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都是如此,好方便以后进行修改、优化。
当然了,也正因如此,这个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也并不稳定,干得不好随时都有可能下台换人,至于人选则主要有四个人。
第一是在湖北建功的黎元洪,第二是革命党元老黄兴,第三是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第四才是孙中山先生。
至于为何袁世凯和孙中山二人排名靠后也很简单,前者是革命中途才提出支持共和,后者则身在国外,1911年12月25日才总算抵达上海。
不过别看最晚提名,但孙中山先生却是众望所归,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临时大总统非他莫属,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1911年12月29日召开的选举大会结果显示,十七个省,一共十七张选票,孙中山自己就占了十六票,他当这个大总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前往南京宣布就职,中华民国从这天起亦是正式成立,可谁知,好景不长,同年3月10日,这个临时大总统就换成了袁世凯,这未免也太快了一点吧?
而其中原因则和一个约定有关,即,1912年1月22日,眼见革命战争陷入僵局,孙中山便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够赞成共和政体,逼迫清帝退位,那他就将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并推举袁世凯成为新的临时大总统。
据后世学者分析,孙中山先生此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来是真心实意为国家着想,为了尽快统一全国不惜放弃权力,二来则是“挑拨离间”,想要借助这个承诺,让清廷和袁世凯对着干,削弱敌人的力量。
结果没想到袁世凯的实力这么强,决策这么果断,闻讯第三天便号召北洋将领支持共和,2月12日,就成功逼迫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致使清帝溥仪逊位。
既然如此,孙中山才只能遵守承诺,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