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年底,在北京的中南海里面,总理的办公室内。
事情紧急,得赶紧救人!李克农一脸严肃,说了简短的一句话。
李克农是我军秘密战线的杰出开创者和领头人之一,被誉为“红色特工的头号人物”。他虽然非常能干,但他的本领主要在国内施展,若想在美国实施营救行动,那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谢和赓和王莹究竟是啥人?他们为啥会在美国?在美国干了些啥会被美国警察抓住,一起关进牢里?李克农一听到这事儿,为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周总理为啥立马下令,要赶紧救他们出来?还打算用美军俘虏来换?那最后救出来了吗?
这是一个超有传奇性的革命往事,讲的是谢和赓的亲身经历,比电视剧《潜伏》里的余则成还要刺激。他不仅悄悄混进了国民党里头,甚至还潜伏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1912年圣诞节那天,谢和赓在广西桂林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诞生了。
谢顺慈有个好朋友,他叫马健卿。马健卿有个女婿,他就是白崇禧。
但是,让谢和赓真正决定走革命这条路的,其实是他的二哥谢铁民。
谢铁民很早就懂事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那会儿,他是中共桂林县支部的一员,同时还管着国民党桂林县党部的农民工作和宣传工作,是年轻时的谢和赓特别敬仰的人。
但是,到了1927年,一切都变了样。那一年,谢铁民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起来,他壮烈牺牲了。
这一年,谢和赓只有15岁,二哥英勇牺牲的消息让他愤怒不已,同时也点燃了他参加革命的决心。他下定决心,要像二哥那样,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国的行动很快就搞起来了。到了第二年秋天,正在北京念大学的谢和赓收到了一封能改变他一生的信。这封信是一个“西北军里想抗日的人”寄来的,他在信里叫谢和赓去西北当兵,跟西北军的爱国将领们一起打日本鬼子,进行全国范围的抗战。
这封信就像战场上响起的进攻号令,让谢和赓的革命激情瞬间被点燃。他心潮澎湃,毫不犹豫地扔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直奔察哈尔的抗日战场,加入了冯玉祥指挥的西北军队伍。
在西北军里,谢和赓碰到了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人物,这个人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叫宣侠父。
宣侠父是个中共党员,也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生,因为跟蒋介石对着干,被学校开除了。他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既勇敢又有义气,骨头硬得很,让人感觉他好像跟那位二哥谢铁民挺像的。就是宣侠父牵的线,谢和赓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爱国将军吉鸿昌的手下工作,做了吉鸿昌的秘书。
没过多久,大概半年多以后,因为抗日同盟军力量太小打了败仗,谢和赓只好离开那里。
因为谢和赓是广西人,谢家在桂林挺有名望,他自己也参加过抗日,所以党组织安排谢和赓潜入桂系军阀的高层,去做秘密工作和宣传抗日。
首先,等站稳了脚跟,就得去了解桂系上层的军事和政治状况。
第二,要动脑筋、想办法,尽量靠近桂系大佬李宗仁和白崇禧。
第三,悄悄地开展推动全国抗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四,每隔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给天津吉鸿昌饭店的经理写封信,聊聊生活中不重要的琐事,别用真名,这样就算没和组织断联系。
在五个原则里头,第一条最关键,但第二条却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谢和赓的老爸和白崇禧老婆的爹交情很深,给找个活儿干那是轻轻松松的事儿。不过呢,谢和赓之前跟白崇禧没啥来往,白崇禧对他也没啥信任。要想靠近他,可不容易啊,得琢磨琢磨怎么办才好。
说到这事儿,真得夸夸谢和赓。
谢和赓想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先找吉鸿昌帮忙给冯玉祥写了封介绍信。信里大概说,小谢以前是我们抗日同盟军的,挺有本事的,但现在没工作了,想回老家广西找活干。希望冯玉祥能看在往日的份上,给李宗仁、白崇禧写封推荐信,帮小谢在广西找个官职做做。
冯玉祥瞧见谢和赓是自己以前的手下,心里一下子就亲近起来,想着大家还都是李、白二人的老乡,干脆就做了个好人,给谢和赓写了封介绍信。
谢和赓觉得只靠冯玉祥一个人的支持不够有分量,就含蓄地请求冯玉祥给李济深写封信,希望李济深也能伸出援手,帮他向李宗仁和白崇禧引荐一下。
冯玉祥点头同意了,于是,谢和赓也顺利拿到了李济深写的推荐信。
带着冯玉祥和李济深的介绍信,谢和赓回到了家乡桂林。
国民党很看重人际关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一看有两位大人物写的推荐信,就决定让谢和赓留下来。不过呢,他们俩对谢和赓不太熟悉,所以暂时没有给他分配具体工作。
谢和赓心里挺急,为了早点站稳脚跟,他使出浑身解数,根据自己多年的学问,找资料、费心思,写了本叫《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的书。为了增加分量,他假借和同学马仲孚合写的名义出版,虽然马仲孚没帮上啥忙,但他有个特别的身份,是白崇禧的小舅子,带上他,好让白崇禧高兴。
之后,谢和赓陆陆续续写了几篇关于经济的文章,李、白两人读了后,觉得谢和赓对经济挺在行,而广西正好缺这样的人才,于是就安排他到广西工商局去上班了。
谢和赓心里明白,要赢得白崇禧的信任,光干好工作远远不够,能帮领导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往往比工作本身更能讨得他的欢心。
有一次,白崇禧的老丈人不小心摔断了骨头,伤势挺重的。可白崇禧正在外面打仗,抽不开身,心里急得要命。谢和赓知道这事儿后,马上说自己能去帮忙。他赶紧找了一位当地很有名的骨科大夫,两人连夜坐飞机赶到桂林,让老人家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经过这件事情,白崇禧特别感谢谢和赓,对他的好感大大增加。同时,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也因为这件事认识了谢和赓,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不错。当她听说谢和赓还单身时,就把自己的表妹杜璇介绍给了他。没多久,在白崇禧夫妇的牵线下,谢和赓和杜璇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场婚姻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过却让谢和赓和白崇禧的关系更铁了,成功让他融入了白崇禧的家庭圈子。白崇禧还给了他一枚“特别通行证”,有了这个,他进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住处就不用岗哨禀报了。一时间,谢和赓成了李宗仁和白崇禧面前的大红人。
但是呢,那时候的谢和赓还在经济部门忙活,他虽然能随便进出李、白两人的家,可对桂系的军政大事却插不上话,也根本没法碰到那些核心的秘密。
1937年,一个大好时机来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蒋介石以前总是“忙着打共产党,对抗日不太上心”,这回没办法再装下去了。他找了个开军事会议的借口,把各地的军阀大佬们叫到南京来,一起商量怎么抗日。他还特别邀请白崇禧来当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副总参谋长,帮他一起指挥全国的抗日战斗。
这个诱惑确实不小,但白崇禧可不是个糊涂蛋。
国民党里面派别特别多,矛盾一大堆,尤其是地方上的军阀,像桂系那些,跟蒋介石积怨已久。当蒋介石发来邀请,南方的军阀各派都觉得,这恐怕是个“陷阱宴”。
蒋介石虽说是挂着领导的头衔,还打着抗日的旗号,要是不去参加会议,能找什么借口呢?李宗仁和白崇禧左思右想,实在没办法推辞,只好决定前去。
这时候,四川的头头刘湘和云南的大佬龙云一起给李宗仁、白崇禧发电报,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别去南京,免得掉进蒋介石设的圈套里。他们身边出谋划策的人和家里人也都让他们别冒险。这下,李宗仁和白崇禧又犯难了,不知道该咋办好。
当李和白两人犹豫不决的时候,谢和赓给白崇禧寄去了一封长信,极力劝说白崇禧去北京。
应当响应号召去北京,和蒋介石一起为国家出力,这是全国军民都盼着的事儿,是咱们民族为了生存和尊严的大事件,一刻也不能耽误。因为这是大家心里的想法,我想白崇禧将军会大方接受去北京,不会有啥不好的事儿。而且蒋介石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抵抗了,英美这些国家也不会看着日本独占在中国的利益不管。……只有全国一起抗日,桂系才能走出广西,把力量扩大到蒋介石管的那些腐败地方,这样李、白的名声才会更大,成为大家心中的抗日大英雄,才有可能和蒋介石争夺天下。
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广西,跟蒋介石一起竞争中原,抢占地盘,甚至想把蒋介石的位置抢过来。谢和赓这番话说到了白崇禧的心里:别看谢和赓长得像个文弱书生,但他“有勇有谋,懂得大道理”,特别有政治智慧和远见,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看了谢和赓写的信后,白崇禧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他决定自己跑到南京去。
出发之前,他下了一个大决定,就是让谢和赓做他的秘书,跟他一起去南京。南京那个地方,凶险得很,得带上个真心靠得住的人才行。
结果证明,谢和赓的猜想一点没错,这次出行虽然紧张但还算平安。白崇禧因此更加信任谢和赓,把他升为自己的机要秘书,专门处理日常的文件和电报。没过多久,白崇禧又向蒋介石推荐谢和赓,蒋介石就让谢和赓担任大本营国防会议的秘书,负责记录会议内容。
不久,谢和赓又一次瞅准时机,更深地赢得了白崇禧的信赖。
1938年3月份,就在武汉大战快开始前,白崇禧接到任务要去武汉,给国民党军队里级别比较高的军官们,比如师长啊这些,去讲讲话、鼓鼓劲。他还让谢和赓还有另外两个秘书,每个人都写一篇演讲稿,主题就是“说说军队里的政治工作和老百姓的政治工作是怎么相互关联的”。写好之后交给他,他再挑个合适的用。
接到这个任务,谢和赓觉得这事可不简单。白崇禧这人特别聪明,有“小诸葛”的称号,这样的文稿按说不需秘书插手,但他却特意安排,还叫上三个秘书一起准备,摆明了是想“考验”大家,瞧瞧谁的本事更大。
想到这里,谢和赓打算把握住这次机遇,他连着熬了三个通宵,总算是把一万多字的初稿给写出来了。正打算交给白崇禧呢,心里却又犯起了嘀咕。
这么一想,这份文稿实在太重要了,政治意味很浓,不能贸然就上报,得先给上级看看才行。
谢和赓的上头是谁?是李克农。所以谢和赓就把那份文稿递给了李克农。
李克农动作麻利,隔天就把稿子递给了谢和赓。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政治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与共产党的做法不谋而合。这样的文章一读,很容易让人察觉出是共产党撰写的,因为那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简直是一目了然。
训话那天一早,白崇禧突然叫上写稿子的那三个秘书,一块儿坐车去会场。
会议一开始,白崇禧就坐到了台上开始讲话,谢和赓坐在下面第一排,认认真真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谢和赓才轻轻点了点头,看起来没那么紧张了。等白崇禧说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谢和赓心里的大石头才算落了地。
虽然是开玩笑,但谢和赓干的那活儿可真是挺危险的。
不过,越是接近敌人的核心地带,处境就越发凶险。在秘密战线上奋斗,就好比身处险境,就像在狼群中穿梭一样,而谢和赓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穿梭”就是整整8年。
在八年的时间里,谢和赓碰到了有名的女作家和女演员王莹。
两个人,一个才子一个佳人,见面就心生喜欢,可那时候都不知道对方的来历。直到有次碰巧,两人才知道原来都是共产党,都被派到敌人窝里藏着,身份藏得死死的,谁也没透露。
可惜的是,因为那时候的局势和革命任务,谢和赓没法跟原配杜璇离婚,和王莹结婚也就成了泡影。他们俩都是守规矩、有组织纪律的人,即便外面风言风语传得满天都是,他们也始终守着规矩,只做朋友,把对对方的那份喜欢藏在心里,等着有一天能发芽、开花。
这一晃,就过去了整整12年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谢和赓在《纽约新报》当上了代理总编辑,他主要的工作就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的故事;而王莹呢,她搞了个中国剧团,跑到美国各地去巡演,到处跟人讲中国的抗战。这事儿还惊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他们特地邀请王莹的剧团到白宫去表演,一时间可轰动了。
说白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他们俩都肩负着党组织给的任务,悄悄在美国搞调研、做统战,还收集情报,而且一边还在不动声色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1945年9月,咱们国家打赢了抗日战争。谢和赓和王莹特别高兴,很想赶紧回国。不过,考虑到那时候国内的情况还有中美之间的关系,上级觉得他们留在美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让他们先在美国待着。
这一待,转眼就近十年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可他们没法回家;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们依然回不了国。
好消息就是,这一年,谢和赓和他老婆杜璇的离婚判决终于下来了,他们结婚没多久就分开,这婚姻早就只是个空壳,现在总算是从法律上正式拜拜了。
在那一年的2月22日,谢和赓和王莹在美国悄悄地举办了婚礼,他们俩偷偷恋爱了12年,中间被不少人议论纷纷,但最后终于喜结连理。那时候,他们俩都快四十岁了。
这时候的他们,心里头还有一个最大的盼头,那就是能早点儿回到祖国怀抱。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到处都是“麦卡锡”掀起的反共狂潮,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都受到了打压。谢和赓、王莹两人随时可能被发现身份,处境跟之前卧底在桂系时一样危险。
果然没错,1954年的时候,谢和赓和王莹夫妻俩都被发现了,美国移民局把他们抓起来关进了监狱,既不放他们回国,也不让他们在美国待着,只有一个办法能留下,那就是得加入美国国籍。
谢和赓夫妇心里明白,敌人想让他们背叛国家,好从他们这里得到中国的秘密。面对敌人的强迫和好处诱惑,他们俩坚定地回应:“我们是光明磊落的中国人,绝不会成为美国人!”
这就是文章最开始描述的那个场景。
经过党组织和祖国的不断努力,谢和赓、王莹夫妇被美国当局赶了出去,让他们回到了祖国。
两个人高兴得不得了,这可是组织给出的最公正的评价呢。
之后,谢和赓被安排做了《世界知识》的资深编辑等工作,而王莹则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之前常被批评的谢和赓和王莹,竟然都是共产党员!
1974年的时候,王莹离开了人世。到了2006年,谢和赓也因病去世了。
这对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伴侣,俩人都特别有文采,是出色的作家。他们默默发誓,最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部部精彩的文学作品,还有那段少有人知的地下工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