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西北建筑工程总局的局长贺敏学从西安出发,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工程局长会议。
抵达北京的第三天夜晚,会议一散场,贺敏学便向会务组申请了车辆,准备去拜访一位关键人物。
这位人物正是毛泽东,中国的伟大领导人。
贺敏学是贺子珍的兄长,尽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关系已经结束,但两人之间的家族纽带依然存在。当贺敏学抵达北京时,毛泽东立即安排女儿李敏前去探望这位舅舅。这一举动体现了他们之间超越个人关系的情感联系。
毛主席再次邀请贺敏学到他那儿,想跟他当面谈谈。
贺敏学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与毛主席相识,并且他的妹妹曾与毛主席结为夫妻。尽管后来两人分开了,但毛主席始终关心贺家。当贺子珍的父亲去世后,贺敏学的母亲无人照料,毛主席特意安排人将她接到延安,确保她晚年生活无忧,直到离世。正因为这些恩情,贺敏学对毛主席充满感激之情。
毛主席原本安排李银桥去接他,但贺敏学表示会议结束时间不确定,加上这边有车可用,提议等会议结束后他直接去毛主席那里,不必让李银桥在此等候。
会议刚结束,贺敏学便匆忙离开,连与同事们告别的时间都没有,直接乘车前往中南海。
当贺敏学踏入毛主席的菊香书屋时,毛主席早已在院中静候。一见到贺敏学,毛主席立即上前,两人热情地握手,彼此的心情都显得十分激动。
毛主席握着贺敏学的手,一同走进屋内,随后从口袋里拿出香烟,主动递了一支给贺敏学。
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常是由他人向他敬烟,他极少主动为他人递烟。然而,这次他特意为贺敏学递上一支烟,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贺敏学的尊重和关怀。
时隔二十余载,自长征分别后,毛泽东与对方再度相逢。尽管多年未见,两人交谈依旧自然亲切。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了对方的日常生活状况。
贺敏学提到,贺子珍目前在上海生活,由陈毅负责照料,各方面都安排妥当,没有需要担心的地方,请主席不必挂念。
毛主席对此表示欣慰,他提到曾与陈毅讨论过贺子珍的医疗和生活开支问题。毛主席建议这些费用可以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但陈毅持有不同意见。陈毅认为,贺子珍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应当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照,而且上海完全有能力承担她的相关费用。
听完主席的话,两人相视而笑。
在谈话中,贺敏学提到李敏,略带不满地对毛主席表示,他认为毛主席对李敏的管教过于严格。
毛主席提出了疑问,询问哪个方面或地方的管理过于严格。
贺敏学抵达北京的当天,李敏便遵照父亲的指示前去探望舅舅。下午时分,当她打算离开时,贺敏学提出安排车辆送她,但李敏婉拒了这一提议。
李敏提到,父亲曾明确表示,孩子不应该乘坐公务车辆。
贺敏学见劝说无效,只好提议送她去公交站搭车,但李敏依然坚持己见,表示宁愿步行回家,婉拒了乘车的建议。
贺敏学担心路上不安全,执意要陪她去公交站,这时李敏才坦白,她在来的时候买了两本书,把坐车的钱花光了,只好步行回家。
贺敏学搞清状况后,掏了些钱给李敏做盘缠。李敏再三推让,实在拗不过,只好收下,并承诺日后必定归还。
贺敏学见到毛主席时,特意提到了这个问题,指出主席对李敏的管教过于严格,甚至没有给她坐公交车的费用。
毛泽东听完,脸上露出笑容,称赞李敏已经成熟,是个明事理的好孩子。
谈话末尾,毛主席和贺敏学谈到了他的工作安排。毛主席提到,贺敏学原本在上海防空司令部担任副司令,是陈毅直接点名,让他带领三个师负责基础工程建设。毛主席认为,陈毅很有眼光,看出贺敏学在工程领域更有潜力,所以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贺敏学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自己确实在工程方面更有优势。之后,他被调往西安,出任西北建筑工程总局局长,随后又担任福建省副省长,主要负责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
两人畅谈至深夜,考虑到次日的重要会议,毛主席主动提议结束对话,让他回去休息。
多年后,有人向贺敏学提了一个问题:当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分开后,贺家人是否对他心存怨恨?
贺敏学表示,这不可能。毛泽东主席向来重视情义,对我们贺家一直非常照顾。我们对他只有深深的感激,从未有过任何不满或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