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监”郑和的七次下西洋

慕梅谈历史 2025-03-25 19:32:37

郑和,据说本姓马,于明平云南之战中被俘,后入宫当差,1385年随军前往北平,并调入当时的燕王朱棣府中服役,因在后来的靖难之战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内官监太监,又称“三保太监”,1405年(即永乐三年)郑和奉朱棣之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雕像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被任命为正使率队出使西洋,船队先由苏州至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出发,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至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当时爪哇内乱,郑和船队在上岸交易时被误杀170余人,随后郑和的船队先后经过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等国家,最终到达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在返程的过程中郑和还剿灭了海盗陈祖义等,最终船队于永乐五年回国。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永乐五年,刚回国不久的郑和便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此次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一带)、加异勒(今印度南部)、柯枝(今柯钦一带)等国,最终于永乐七年回国。

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

永乐七年九月,郑和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此次航行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到达了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在路经锡兰时,锡兰国王欲“谋害舟师”,郑和发觉后带船队离开锡兰前往他国,在回国再至锡兰时,郑和率军攻入了锡兰王城,并俘虏了锡兰国王及家人。永乐九年,郑和船队回国。

郑和画像(疑似)

永乐十年,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并对其国王进行了封赐,在此次航行中郑和还击败并生擒了苏门答腊阴谋篡位并截杀郑和船队的苏干剌。永乐十三年郑和回国,苏干剌被按明朝律法诛杀。

郑和宝船模型

永乐十四年,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送还来访明朝的各国使者,并回访诸国,其中最远的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卜剌哇(今非洲东岸索马里布腊瓦一带)等国家位于东非。永乐十七年郑和回国。

重启下西洋的明宣宗朱瞻基

永乐十九年,郑和受命送还十六国使者,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此次到达了位于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的祖法儿,并于永乐二十年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下诏停止了下西洋事业,郑和率领下西洋的军队则奉命镇守南京,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洪熙元年,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去世,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又恢复了下西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线图

明宣宗宣德五年,郑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宣德八年在返航过程中郑和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其余船队于当年七月回国。郑和七次下西洋共出使过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