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老翁娶十八新娘,白发苍苍伴红妆。鸳鸯被中共度良宵,犹如梨花树下海棠旁。
此诗乃苏轼戏谑其挚友张先所作,以打油诗形式调侃之,言辞幽默,中心思想在于友人间轻松愉快的相互戏谑。
该作品不经意间揭示了一个关键历史细节:时年85岁的张先纳娶了一位年仅18岁的女子为妾。
然而,在中国古代,诸如张先般“老牛吃嫩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惠帝刘盈迎娶11岁的张嫣为后,唐太宗李世民纳13岁的长孙氏为妻,而康熙帝则娶了年仅14岁的赫舍里氏为皇后。

古代民间早婚现象显著,宋代立法规定女子满13岁(虚岁)应出嫁,若20岁仍未嫁,家中需向朝廷缴罚款。
面对此景,我们不禁心生疑问:
古人早婚缘何?皆因当时习俗使然。男子偏爱娶十三四岁少女为妻,多受社会风气与家庭期望影响,以求早日繁衍后代。

【人口繁衍的沉重压力】
古人选择早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长远决策,这一选择基于现实考量,旨在确保家族延续与社会稳定。
《三国演义》自起始便述及一言:
世间局势,历经长久分裂终将趋向统一,而长时间统一后又往往会陷入分裂。分合之间,乃历史循环之常理。
这是古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历史循环规律,难以避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固有特征。
无论是长时间的分裂后必然统一,还是长久的统一后终将分裂,这些历程都始终与战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战争是政治矛盾累积至无法调和时,所采取的极端手段,作为解决矛盾的最终方式。
换言之,战争乃万般无奈之举,一旦发生,整个国家必将承受沉重的牺牲与代价。
故而,每逢战乱结束,新政权一统中原之时,统治阶级便会着手核查户籍,统计人口数量。
战后冰冷的现实是,全国人口锐减,至少减半,更有甚者,十之八九不复存在。
秦朝统一时,全国人口约3000万。秦末农民起义及四年楚汉争战后,汉初人口锐减至1300万,降幅近60%。

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户籍清查得5959万人。至三国末期,人口剧减至700万,连年战乱致使近九成国民丧生。
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古代人口增长并非平稳上升,而是一条波动显著的曲线,时高时低,展现出不稳定的变化趋势。
一般而言,大一统政权鲜有延续超过300年,故古代中国大约每300年便遭遇一次大规模战乱,导致众多人口在历史版图上消失。
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人口繁盛成为国力强大的重要前提,唯有确保人口兴旺,国家方能有望强盛。

三国时期,蜀汉之所以显得势弱,根本原因在于刘备与诸葛亮所统领的人口,在魏蜀吴三国之中是最稀少的。
人口稀少将制约经济发展和士兵招募,这两方面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束手无策的局面。
故而,为谋国家之长远,古代政府倡导早婚早育,以期多子多孙,繁荣后代。

【人均寿命的现实处境】
古人早婚的另一重要缘由在于古代人均寿命较短。
资料显示,汉代人均寿命为22岁,唐代提升至27岁,直至清末,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仅达到33岁。
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中,不乏许多在年轻时就离世的典型。
西汉骠骑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曾在北方重创匈奴,英勇无比,却不幸在年仅23岁时离世。

曹操的幼子曹冲,以神童著称,曾智解“曹冲称象”之难题,不幸在年仅12岁时因病离世。
江东英豪孙策,年仅25岁便英年早逝,而他的挚友周瑜,亦在35岁时不幸离世。
“诗鬼”李贺,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名句闻名,深受毛主席赞赏,却不幸在26岁时满怀忧郁离世。
词坛巨匠、清初诗词名家纳兰容若,以“人生若只如初见”闻名,被誉为情圣,于30岁仙逝。

由上述描述可知,古人的生命显得尤为“易碎”,颇为不堪一击。
古人的饮食、医疗与环境条件皆远逊于今,故而其人均寿命相较于现代人极低。
鉴于这是个极为切实的问题,古人同样需积极面对。
从实际出发,提早步入婚姻与生育,能有效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首先,若古人晚婚,男子可能未传宗接代便离世,女子也可能未嫁便逝去,这将导致“绝户”,此局面无论对国家还是家庭,皆是难以接受之事。

早婚早育并不能缓解危局,这一观点缺乏逻辑支撑且片面。
再者,若选择早婚,大约15年即可繁衍一代,此速率能极大提升国家人口总数,同时也有利于家族人口的快速增长。
古人极为看重家族的昌盛延续,视其为个人及家庭未来与命运的紧密相连之事。
早婚早育在古代有一隐性优势:即便家中男丁被征调服劳役或兵役,因早育,家中仍能维持必要的劳动力。
【死亡率高的艰难对策】
第三个导致古人倾向早婚早育的关键因素,乃是古代时期婴儿面临的高死亡率。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相互叠加。
古代孕妇分娩时,因技术落后,难产死亡频发,康熙帝的发妻赫舍里皇后便是因难产而不幸离世的一例。
康熙八年,15岁的赫舍里皇后为康熙帝生下了嫡长子,取名为承祜。
康熙十三年,时年二十岁的赫舍里皇后在分娩胤礽之际,不幸遭遇难产,最终逝世。

康熙帝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尤为令他心碎的是,嫡长子承祜在年仅两岁之时便不幸夭折,这加重了他的哀伤。
赫舍里氏身为皇后,承祜作为康熙帝嫡长子,均有专属太医照料,却仍难逃厄运。由此推想,贫民产妇因难产而逝的比例,其可怕程度可见一斑。
这也是民间流传“娶妻宜选臀部丰满女性”说法的原因,意在降低难产风险。
古代婴儿死亡率高的另一原因是婴儿出生后过早去世,未能成长至成年阶段。
在此,我们需引入“序齿”这一概念。它关乎年龄长幼的顺序,对于理解后续内容至关重要,确保逻辑清晰且用词准确。

现代人鲜少听闻此词,然在古代颇为常见,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十八”,即张员外在家族同辈中的序齿,代表其长幼排序之位。
在明清皇族中,这一概念尤为重要,他们特地使用玉碟来进行登记造册,以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记录。
以康熙帝为例,他一生共有35位皇子,其中4人早年夭折,未列入排行,另有11人未及排行。

这意味着在康熙帝的皇子中,仅有20人能活到成年,夭折的皇子占比高达43%,这一比例相当惊人。
需重申,此数据为清代皇家情况,民间因医疗匮乏与生活艰难,婴幼儿死亡率只会更高。
审视乾隆朝数据,乾隆帝共生17子,6子3岁前夭折,5子未及成年便逝。乾隆皇子夭折率,较之康熙帝,高出4个百分点。

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帝,因兄弟中仅大哥天启帝存活,而天启帝子嗣皆早夭,故他意外继承皇位,最终却不幸成为大明王朝的殉葬者。
可以说,古代婴儿死亡率极高,能平安成长至成年者实属难得,堪称幸运。
【生育能力的巅峰时期】
最后一点揭示了古人偏爱娶十三四岁少女为妻的原因:古代认为,豆蔻年华的少女正处于生育能力的黄金时期。

这同样是古人倾向于早婚的隐晦缘由。
十三四岁的女孩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外貌尚未定型,正所谓女大十八变,其容貌特征在未来还会有较大的变化空间。
所以,古人纳娶妻妾,并非全然为美色所动,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女子的生育能力,以延续后代。
能纳妾者通常经济条件优越,多为达官显贵。他们最重视的是繁衍后代,确保家族的政治与经济资产得以世代相传。

在此情境下,拥有多位妻妾能增进家族的繁衍能力,从而提升其后代的数量。
古代,不仅帝王,朝中大员、统兵将领乃至富商大贾,家中常设数妾。
民国时期,军阀们仍坚守此理念,纷纷纳妾繁衍后代,以壮大自身血脉。

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正值豆蔻年华,身体已开始发育,具备了生育能力。
年轻女孩身体健壮,充满活力,恢复能力较强,因此她们往往能生育多胎。男方家庭往往会尽量利用她们的生育优势,以繁衍更多后代。
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视角审视,此举实则并不可取,亦缺乏科学性。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怀孕时可能面临较高的死胎风险。
即便孩子顺利出生,也可能因先天缺陷而无法存活至成年,生命脆弱。
同时,她们因过早经历生育之苦,会对身体机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这种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

当然,古人选择早婚早育,部分原因也在于社会经济因素。他们往往基于经济需求,倾向于尽早建立家庭,繁衍后代。
古代因重男轻女,女方家庭不愿长期养育终将出嫁的女儿,故希望早日将其嫁出,并可借此获得一笔彩礼,作为不菲的收入。

在此思维引领下,男方家期盼家族繁茂,女方家希望早日获益,双方均全心维护着这份社会契约。
由此可见,古代女性社会地位颇为低下。
幸运的是,在现今的新时代,男女平等的观念已广泛被接受,期盼不再有伤害女性的事件发生,让悲剧成为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