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的街头突然被统一的绿色招牌占据,甚至连医院的"红十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都未能幸免时,这场以"提升城市形象"为名的行动,注定会引发全民讨论。近日,河北三河市的"颜色整改令"将城市治理的边界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绿色风暴"席卷全城:一场没有例外的整改
从街边小吃店到蜜雪冰城这样的全国连锁,从民营诊所到公立医院,三河市的商户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招牌颜色成了"违规品"。更令人费解的是,国际通用的医疗标识——鲜红的"十"字,竟被硬生生改成了墨绿色;写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红色宣传栏,也在整改中"变了脸色"。
有商户苦笑:"连蜜雪冰城的雪人logo都绿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全市在搞环保主题公园。"而医院工作人员则担忧:"急诊患者半夜找医院,怕是要对着绿十字发懵。"
二、官方解释难服众:美学标准能否凌驾于现实需求?面对舆论质疑,三河市相关部门给出了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解释:红、蓝两色"视觉效果过于突出",不符合"色浅、淡雅、明快、协调"的景观要求。他们专门制作的《广告牌匾设计导引》中,列有十多条禁止项和九个反面案例,可谓"用心良苦"。
但人民网记者的实地调查揭开了另一面:
- 整改始于4月初,但未出示正式文件
- 商户需自费更换,无明确补贴方案
- 城管后期改口称"可自愿恢复",但已造成损失
这种"说改就改,说停就停"的随意性,让人不禁想起2024年11月落马的前市长伦绍金。当时其被查的通报中特别提到"漠视群众利益",而今的"颜色运动"似乎延续了某种不良治理惯性。
三、人民网三问直击治理痛点
1. 法律依据何在?
《导则》究竟是指导性意见还是行政命令?我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不得"过度干涉商户自主经营权",而强制更换国际通用标识更涉嫌违反《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
2. 治理边界在哪?
城市形象提升是否等于"视觉整齐划一"?成都宽窄巷子的川西民居、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恰恰因多元色彩成为地标。三河市是否混淆了"管理"与"管制"的概念?
3. 决策科学性存疑
所谓"专家论证"是否包含色彩心理学研究?医院标识的更改是否咨询过卫健部门?当商户反映"晚上绿色招牌反光看不清"时,所谓的"夜景经济"规划是否经得起推敲?
事件发酵后,廊坊市纪委已介入调查。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招牌颜色的统一,而在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城市管理的水平,不体现在行政命令的强势,而彰显于对市场主体和民众习惯的尊重。
有市民感慨:"如果能把折腾招牌的精力用在治理占道经营上,我们的城市早该更美了。"这句话,或许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