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为永居在日本养老院做护工:当尊严与生存交织的日与夜

小云生活 2025-04-14 15:16:23

凌晨四点,大阪某养老院的地板上血迹斑斑。80多岁的老人磕破了头,血渍浸透了床单和衣物。35岁的中国护工雨玲独自处理着这场意外:联系医院、打印病历、更换止血毛巾。救护车的鸣笛声还未远去,早铃已经响起,新一天的忙碌接踵而至——这只是她在日本养老院工作的一个普通夜晚。

异国养老院的生存抉择

2020年,疫情重创了雨玲原本从事的美容行业。面对生计压力,这位沈阳姑娘做出了一个关乎未来的决定:转行进入养老护理行业。"在日本和中国,老龄化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雨玲说,"这份工作至少能保证我不会失业。"

这不是雨玲第一次与养老行业结缘。2010年高中毕业后,她曾赴日攻读社会福祉专业,并在养老院实习。但当时中国留学生无法通过护理工作获得留日资格,她不得不转行做翻译销售。2017年政策松动后,持有"介护福祉士"资格的外国留学生终于可以留在日本从事护理工作。

与雨玲相似,31岁的小徐也在这股"介护热潮"中来到日本。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她在哈尔滨找不到合适工作,通过中介以研修生身份进入日本养老行业。2024年,凭借三年工作经验和"介护福祉士"资格证,小徐终于摆脱研修生身份,获得了更自由的工作签证。

尊严护理背后的现实困境

雨玲工作的特别养护养老院位于大阪淀川河畔,近百位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于此,其中多数患有认知症。日本推行的"零身体约束"理念要求护工尊重老人的自主性,哪怕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和风险。

"有位骨折的老人坚持要去厕所,我们明知用尿布更安全,但必须尊重他的选择。"雨玲苦笑道,"一天要抱他往返四五十次,最后手都没劲了,摔跤的风险反而更大。"这种过分强调尊严而忽视实际照护需求的规定,让护工们身心俱疲。

35岁的宁夏姑娘米棋在名古屋一家高端养老院兼职时,见证了另一种尊严。一位几乎蜷缩在轮椅里的老太太,每天仍坚持花半小时刷牙,然后一丝不苟地化妆:描眉、涂口红、擦粉。"即使记忆消失了,某些习惯已经刻进骨子里。"米棋说,"吃完饭,他们依然会说'谢谢款待'。"

跨国护工的生存现状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3年护理行业缺口达22万人,到2040年将扩大至69万。这一缺口正由来自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的护工填补。在雨玲的养老院,外籍护工比例高达70%。

这些跨国护工面临着巨大压力。夜班时,一个失智老人可能触发50多次警报;白班则要应对20个房间老人的各种需求。米棋回忆第一次为老人洗澡时的场景:"99岁的老太太突然失禁,粪便像山羊排泄一样掉下来。回家后我躺在床上大哭,原来人可以活得如此不堪。"

尽管如此,这份工作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雨玲每月休息9天,年收入约25万元人民币。对单亲妈妈黄秀来说,兼职护工不仅能养活自己和孩子,还能让孩子优先入读附近的保育园。

生死之间的职业思考

在养老院工作久了,护工们不得不直面衰老与死亡。"昨天还能走路的老人,今天就可能卧床不起。"雨玲说。她的胸口留有一块齿痕伤疤,是给老人洗澡时被咬的。在大浴场,老人们光着身子乱跑,排泄物随处可见,"那场景就像屠宰场"。

米棋对生死产生了新的认识:"胖老太去世后,我总觉得不真实——昨天还在给她铺被子呢。"她向AI倾诉对人老后的恐惧,得到的回复是"要学会理解和关心"。

雨玲计划再坚持两三年,争取获得永久居留资格。虽然这份工作让她变得"心硬",但仍有温暖时刻:一位失智老太太曾体贴地说:"你太辛苦了,去我房间睡吧,我帮你看班。"在漫长的夜班里,两人就这样静静相伴。

在日本超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这些来自异国的护工们用青春和汗水支撑着养老体系运转。他们见证着人性最脆弱的一面,也在尊严与生存的夹缝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正如米棋所说:"每个工作都有意义,只是我们以前太习惯往上看,很少关注那些托住社会的人。"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