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春,北宋京城发生了一件怪事:许多前来参加科考的考生聚集在街头,当他们看到一位官员骑马出来后,他们一拥而上,吵吵嚷嚷地把这位官员团团围住,然后叫嚣起哄,场面十分混乱。
这混乱景象自然惊动了巡街士兵,士兵们闻声赶来,想把这些考生驱散。可是,一来这些考生根本不害怕士兵,二来士兵们看到这都是些士子,又不能对他们使用强制手段,所以只能围观而不敢动手。于是,这些考生继续围攻,直到把官员弄得狼狈不堪,他们也没了兴趣,这才纷纷离去。
欧阳修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这位被围攻起哄的官员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当年主持礼部进士考试的考官。
欧阳修被围攻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正是他对考试文章的审核标准导致很多士子名落孙山,失去了本次科考步入仕途的机会。
当时盛行一种浮靡文风,很多读书人写文章时倾向新奇怪僻,这和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倡导的平实朴素文风大相径庭,欧阳修对此十分反感。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当欧阳修奉旨主持进士考试时,看到有考生的文章写得怪僻奇涩,就会坚决拒绝录取。结果,就导致很多自以为才学高、文章好的考生名落孙山。
欧阳修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这些考生早就习惯了写这样的文章,平时这样的文风也很受欢迎和褒奖,可是没想到却因为欧阳修主考而榜上无名,所以他们都十分恼怒,就聚集在欧阳修出入的场合,一看到欧阳修出来就上前起哄闹事,弄得欧阳修非常尴尬。
可是即便这样,欧阳修仍然不改初衷,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此后考场上的文风终于有了很大的改变。
苏轼的奏章,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苏轼、苏辙、曾巩,以及著名理学家程颢都是在这一年考中的进士,可见这几个人的文风完全符合欧阳修的要求。
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他的文风符合欧阳修的标准在情理之中,可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之前与欧阳修素不相识,他们的文风也完全符合甚至超过欧阳修的期待,这只能说兄弟两个的确足够优秀,年纪轻轻初出茅庐就达到了文坛宗师级的水准。
欧阳修塑像,图源网络
更巧的是,苏轼因为文风与曾巩相似,所以他的考试文章被欧阳修看到后误以为是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把本应名列第一的苏轼排到了第二。
苏轼名次靠后了一位,可是这丝毫不妨碍日后他在文坛大放异彩,而他和苏辙兄弟二人能够名动京城,显然也离不开欧阳修的奖掖与推动。
苏轼塑像,图源网络
一个时代的文风并不只是文坛的事,和整个时代的风气也息息相关。欧阳修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坚持抵制旧文风,倡导新文风。在他的倡导下,又有苏轼、苏辙、曾巩等人的努力,文学史上才有了那群星璀璨的光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