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从小跟班到大宰相,大宋最硬核打工人的逆袭密码

俊颜聊文史 2025-03-20 20:17:50

960年正月初三清晨,陈桥驿的寒风中,一个中年男人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宋王朝由此拉开序幕。

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赵普,虽然他不是开国君王,却是缔造大宋三百年基业的关键人物。

谁能想到,这个改写历史走向的男人,几年前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跟班。

1、一个小跟班的逆天改命

赵普的祖籍是幽州蓟县,到他父亲赵迥时,为了躲避战乱,举族迁往常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942年,21岁的赵普又跟随全家搬往洛阳,从此就定居在那里。

赵普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在洛阳,赵普见证了三个朝代的变迁:晋、汉,以及郭威的周朝。在刘知远的后汉时期,赵普得到了一个陇州巡官的职位。后周时,赵普被永兴节度使刘词聘为从事。

虽然都是类似于跟班的低级职位,可是就连这样的官职赵普也没能干多久。955年,刘词病逝,赵普失去了节度使跟班的工作。虽然刘词临终时向后周朝廷推荐赵普,可是赵普却没有得到任何任用机会。

没有得到朝廷任用,并不说明赵普没有能力,只是缺少欣赏和提拔他的眼光。不过赵普也不用急,因为这时已是955年,距离他遇到赵匡胤、受到赏识越来越近了。

失去跟班的工作、失去生活来源,赵普只好在滁州以教授蒙童为生。

正是在滁州,赵普遇到了赵匡胤。

956年,时任后周禁军将领的赵匡胤攻下滁州,在宰相范质的推荐下,赵普被任命为军事判官,开始和赵匡胤有了更多接触机会。

赵匡胤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2、跟对人很重要

让赵普和赵匡胤关系更为密切的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赵弘殷原本和赵匡胤一起执掌禁军,攻下滁州后,58岁的赵弘殷突然卧病在床,身边非常需要人照顾。当时朝夕陪伴在赵弘殷身边、为他煎汤熬药的正是赵普。

看到赵普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赵弘殷很受感动,再加上两个人都姓赵,于是赵弘殷就以同宗的情分对待赵普。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赵匡胤有更多机会了解赵普。两个人几次交谈下来,赵普表达的见解让赵匡胤十分惊奇,认为这个人堪当大任。

有了这些密切接触之后,赵普得到更多在赵匡胤身边任职的机会: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赵普为推官;赵匡胤镇守宋州时,赵普担任掌书记。

赵匡胤画像,图源网络

几年时间相处,赵普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两个人一定相知很深,赵普知道赵匡胤不甘人下,赵匡胤懂得赵普的雄心。

终于,他们一起迎来了960年陈桥驿那个关键时刻。

3、一起塑造历史

960年正月初一,契丹和北汉联合进攻大周的消息突然传来。赵匡胤临危受命率部出征,跟随他一起前行的人员中就包括赵普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走到陈桥驿时,将士们停下来休息。赵匡胤喝过酒后醉卧大帐,黎明时分突然被外面的喧哗声吵醒。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出去查看,就看到赵普和赵匡义推门走进来,赵普直接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然后和赵匡义拜倒在地,表示要拥立赵匡胤为帝。

大帐之外,将士们山呼万岁的声音传出去老远,情绪激昂又热烈。

赵匡胤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事情好像出乎意料,可是表现得又那么顺理成章。赵匡胤虽然看上去有些惶恐,可是随即发出来的命令却透着深思熟虑:“回开封后,你们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可以侵凌同朝大臣;不得侵掠朝廷府库和士庶之家!听我命令的有重赏,违令者必受惩处!”

浩浩荡荡的大军当即返回都城,全然忘记他们出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

回到都城后,赵匡胤接受周恭帝禅位,赵普则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枢密院军事大权。

964年正月,范质等三位宰相被罢免,赵普被任命为宰相。自此,赵匡胤把赵普完全看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凡事都会先咨询他然后再做决断。

4、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年轻时读书不多,他当上宰相后赵匡胤经常劝他要多读些书。赵普非常听劝,退朝回家后都会打开书箱拿出一本书来读,一读就是很长时间。

赵普读书的效果很明显,据《宋史·赵普传》记载:经过这番苦读后,赵普“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做事效率又快又好。

给宋太祖当宰相,当然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处理,需要提供很多建议,赵普做得最漂亮的还是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一直忧心一件事:担心跟随他的这些将领效仿他,有一天也接受部下的“黄袍加身”,夺他赵宋江山。

为了解除这心头大患,宋太祖召来赵普,专门就这件事向他问计。

赵普给出的计策简单明了:“陛下想要治理这些人,只要夺去他们手中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收回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稳了!”《续资治通鉴》中的原文是:“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宋太祖一点就透,听了赵普的建议后,他马上召请石守信等重要将领前来赴宴。酒至半酣,宋太祖对这些昔日战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们麾下的将士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又该如何呢?”

几句话问得石守信等人惶恐地跪在地上,请求宋太祖指一条明路。

宋太祖于是悠悠地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让这些将领们第二天就主动交出兵权,带着得到的很多赏赐回家享受生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没有任何武力和争斗,轻易就解除了心头大患,赵普和宋太祖的手段都极见高明。整个过程中,赵普能够抓住问题关键,显示出极强的分析判断和总结能力。

赵普的能力这么强,到底都读了什么书呢?这个问题还是他的家人找到了答案。赵普去世后,他的家人打开了他的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一部书,那就是《论语》二十篇。

人们评价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显然并不是空穴来风。

杯酒释兵权,图源网络

5、永不停息的斗争

赵普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也表现出专权的一面,因此逐渐被宋太祖厌弃。970年,赵普受到御史弹劾,随即被罢去相位,出京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赵普返回京城、再次拜相是在赵匡义即位后。

976年,宋太祖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977年,赵普从河阳回到京城担任太子少保,不久提升为太子太保。

赵普虽然返回京城,官职级别也不低,但是他经常受到宰相卢多逊的诋毁,为此颇觉郁郁不得志。不过,以赵普多年的仕途经验又怎么会让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呢,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机会。

秦王赵廷美被柴禹锡、赵镕告发,说他为人骄恣,恐怕有所图谋。为了查清真相,宋太宗召来赵普询问。

赵普当即表示,他愿意继续关注这件事,如果有任何变化可以随时上奏。退朝后,赵普又给宋太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起当年宋太宗的母亲杜太后遗命《金匮之盟》的事,言辞十分恳切。

赵匡义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看到赵普的奏章后,宋太宗很受感动,于是再次召见赵普,并拜他为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赵普实现了第二次拜相。

随着赵普拜相,不久秦王赵廷美就被贬为涪陵县公,卢多逊被贬往南方,罪名是两人互相勾结,图谋不轨。《宋史·赵普传》评断:“及涪陵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

整个过程中赵普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是赵普再次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尾声

992年七月十四日,71岁的赵普在洛阳家中病逝。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不止,他下旨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号“忠献”。

赵普先后事太祖、太宗两朝,掌握相权十余年时间,他给大宋留下了中央集权模板、文官治国体系和无数职场传说。有人说他是权谋家,有人说他是实干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从基层杀出的“打工人”,用一生的宦海沉浮印证:在历史的棋盘上,棋子也能成为掌控大局的执棋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