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时隔3个月再次到访北京:AI巨头加码中国市场的战略信号

北京四海龙知识产权 2025-04-17 17:53:27

GPU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于近日再度现身北京,距离其6月的低调访华仅过去3个月。这一高频行程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背后既透露出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折射出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跨国企业的战略博弈。

技术合作还是地缘平衡?

黄仁勋此行虽未公开具体议程,但结合近期动态,其目标可能聚焦于几个方面:

巩固中国客户关系:尽管美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管制加码,但英伟达仍通过特供版芯片(如A800/H800)维持与中国云服务商(阿里、腾讯等)的合作。此次访问或为安抚客户,确保其在AI算力竞赛中的份额。

供应链布局调整:英伟达正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印度等地,但中国仍是其关键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此行或涉及供应链韧性谈判。

中美科技博弈中的“骑墙”策略

英伟达身处中美技术脱钩的夹缝中,黄仁勋的频繁访华凸显其“两面下注”的务实态度:

对美国:强调遵守禁令,开发符合出口限制的产品;

对中国:通过技术降级产品保留市场准入,避免完全退出导致的真空被本土企业(如华为昇腾)填补。

据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超500亿元,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受制裁影响,英伟达仍占据中国AI训练芯片90%以上份额。黄仁勋的紧迫感可见一斑。

中国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短期内,英伟达的“特供芯片”仍是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但长远看,此次访问也可能刺激国产替代加速:

利好国产GPU: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企业正加速技术突破,华为昇腾910B已被视为A100的潜在替代品。

生态竞争关键期:英伟达的CUDA生态优势显著,但中国厂商需通过开源框架(如百度飞桨)构建自主体系。

结语

黄仁勋的北京之行既是商业考量的结果,也是全球科技产业链分化下的缩影。在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英伟达试图以灵活策略维持平衡,但中国市场的大门能否持续敞开,仍取决于地缘政治与本土创新的双重变量。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压力,更是倒逼核心技术突围的契机。

1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