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亓钦
编辑 | 亓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遥远的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曾经的部落冲突、贫困饥荒和社会撕裂是这里的“日常”,一项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意外地让部落之间的械斗逐渐消失。
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奇迹的故事,从一片菌草到一朵蘑菇,展现了中国援助的智慧,也让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迎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技术与巴新的奇妙邂逅
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被誉为“黄金交汇点”的岛国,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的热带雨林。
但令人痛心的是,尽管上天给予了它丰厚的自然馈赠,巴新却长期陷入贫困和冲突的泥淖,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平极低,87%的人生活在赤贫之中,传统农业难以维系生计,部落间更因资源争夺而冲突不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一项农业技术——菌草技术,悄然登陆巴新。而这项技术不仅帮助当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意外地在社会层面引发了一场和平革命。
当蘑菇从菌草中破土而出时,巴新的故事也迎来了新的篇章,那么,这项神奇的技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又是如何让曾经械斗不断的部落走向和平的呢?
从贫穷与冲突到菌草技术的奇迹
巴新的资源丰富却成了“诅咒”,金矿、铜矿甚至天然气的开采,从未真正改变普通百姓的生活,反而加剧了部落间的争斗。
当地有超过800种语言,文化多样却难以互通,资源争夺和文化隔阂,让部落冲突屡见不鲜,一个简单的土地纠纷,就可能演变成一场械斗,甚至延续数月。
这些冲突并非只是“壮丁”之间的争斗,而是几乎全村动员的战争:弓箭、棍棒甚至枪支都被用来争夺资源,对于这些部落而言,土地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部落尊严的象征。
巴新东高地省的一个村庄曾因一块土地的归属权,爆发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冲突,十几条生命因此消逝,当中国专家林占熺教授带着他的菌草技术来到巴新时,这些部落甚至没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将被悄然改变。
菌草技术的发明者林占熺教授,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位农业专家,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用草代替木材作为培养基栽培蘑菇,相比传统的木材栽培,菌草技术成本更低、产量更高,还能够保护森林资源。
1998年,林占熺受邀来到巴新,推广这项技术,推广初期困难重重,当地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一无所知,甚至连温度计和灭菌设备都未见过。
菌草种植需要的灭菌设备成本高达12万元人民币,这对年收入不足百元的巴新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林教授和他的团队因地制宜,用汽油桶改造出一套简易灭菌设备,将成本从12万元降至800元人民币。
这一创新让菌草技术开始在巴新扎根,当第一批蘑菇在菌草上破土而出时,村民们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村庄,蘑菇的高产量和高收益,很快吸引了更多人加入种植行列。
蘑菇经济如何平息了部落冲突
菌草种植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意外地解决了部落间的冲突难题,过去,部落之间因土地争夺而冲突不休,但菌草技术的引入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菌草不需要大片耕地,只需在家门口的一片空地上就能种植,部落间争夺资源的矛盾因此大大减少,巴新东高地省的两个部落曾因一片棕榈林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动用火枪和弓箭,造成多人伤亡。
当菌草技术引入后,这两个部落开始共同种植、共同分配收益,冲突逐渐消弭,村民们发现,与其为一块土地争斗,不如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这种变化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为了更好地管理菌草种植,当地部落甚至建立了“和平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种植分工和收益分配,一位村长感慨地说:“这片菌草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它还让我们学会了合作。”
东高地省的一位农妇,是菌草技术的受益者之一,她原本靠种植咖啡和红薯为生,年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菌草种植推广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第一批蘑菇。
让她没想到的是,蘑菇的收益竟然是咖啡的7倍,一年后,她的年收入达到2.7万元人民币,不仅盖起了新房,还供孩子上了学。
而像她这样的故事,在巴新并非孤例,菌草技术的推广,直接让数千个家庭摆脱了贫困,甚至让一些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一片菌草看中国援助的智慧
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援助的一个缩影,更是“授人以渔”理念的真实体现,这场跨越国界的技术推广,不仅帮助巴新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通过经济利益让部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从一片菌草、一朵蘑菇,到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中国的援助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最简单的技术,只要用心推广,便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信息来源:巴新记者:中国人很友好 态度谦逊业精于勤
来源:中国日报网
落后文明需要先进文明的引领,西方用征服和掠夺,中国则是尊重和给予
这是假的蘑菇,还是真的“蘑菇”?
因为我们有更先进的技术!🤣🤣🤣
最后说一句,为什么在我国农民都没有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