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杭州船校的——我是“船三代”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04-15 11:41:32

橙柿互动 记者 陈卫民

4月12日,都市快报报道《转塘曾有过一所杭州船舶学校,船二代范女士给大家讲讲那里的故事》,范女士作为“船二代”在杭州船舶工业学校(下文简称:船校)出生,在船校长大,直到30多岁离开,听说船校地块要整体拆迁,担心随着拆迁,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就消失了,为了不留遗憾,她向快报讲述了船校曾经的故事,引发社会关注。

40岁的陈先生是位“船三代”,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船校的,陈先生在船校出生,在船校长大,直到17岁离开船校。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船校的

“船三代”1984年出生、2001年搬离

陈先生说,“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船校的。我外公1959年从上海调过来,是基建科工程师,整个校园的建筑都是外公一手设计的,当时第一批从上海机械专科学院调过来很多人,我爷爷是1969年调过来的。1960年学校建成招生,当时是叫杭州机械专科学校,第一任校长是肖流,什么时候改成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已经记不清楚了,1985年至1992年的船校校长张其林就住在我家楼上。船校内的工厂叫杭州航海仪器厂,内部叫445厂,有三间大的厂房,还有一些小房子。

船校的杭州航海仪器厂旧址

“我的父母还是孩子时,就随各自的父母来到船校,父母在船校相识相知相爱并走到一起,1984年有了我,我是独子,从出生到成长,都在船校。我们生活区有近25幢教职工住宅楼,楼层从3层到6层不等,2001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入驻船校,要对校区进行改造,一部分教职工住宅楼面临拆迁,父母的房子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9月,我们举家搬出了船校,住在了转塘镇上,父母继续在船校上班,直到十几年前退休。”

陈先生父母的房子原址在图左学生宿舍处

在船校的生活状态是独一无二的

当时它更像是转塘的“镇中镇”

陈先生说,他生在船校长在船校,对那里的记忆太深刻了,船校的生活状态相比现在是独一无二的,让我感觉特别放松,特别快乐。人与人之间都特别熟悉,“这个是谁家的小孩,在哪上学,读几年级,大的孩子是谁家的,在哪里工作,有没有谈恋爱等,船校里的人都清楚,谁家要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一起帮衬,这样的生活社区再也碰不到了。

背景建筑为1992年的船校

“船校内的配套非常齐全,有幼儿园、电影院、商店、饭店、旅馆、澡堂、理发室……医务室规模非常大,更像个医院,还有自发形成的菜场,都是周边村民拿来卖的,船校周边是转塘镇,学校更像是一个镇中镇,是比转塘镇要更发达、更时尚的地方。

“那时候的船校电影院,是转塘镇上唯一一家电影院规模的1.5倍,船校电影院每周都会放电影,放映前都会在橱窗里张贴宣传海报,很多周边的村民也会来学校看电影,我对香港电影的全部记忆都来自船校。”

船校电影院原址位于图中“厚德台”处

收到拆迁通知才知学校将整体拆除

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全家重返船校

陈先生说,“今年3月份,我们知道了船校将拆除,因为我爷爷的房子至今还保留在船校内,接到了拆迁通知。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4月6日),我带着父母、爱人和儿子回了船校,重走了我们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回忆我们曾经的生活,曾经在哪里干过什么,在哪里买过东西,在哪里坐车,在哪里玩过等。去看了我们家的原址,现在已经变成了学生宿舍楼,去看了爷爷的房子。

船校的汽车票和校车票

“船校里还有一座无名山,山上建有一座水塔,过去船校内的生活用水是由这座水塔独立供应的,把井水送到各家各户,正因为水塔的存在,船校人都称这座无名山为“水塔山”,小时候我们经常会爬到“水塔山”上玩。”

船校内的“水塔山”

陈先生说,4月6日,他们在船校又碰到了七八位熟悉的老人,大家都在感叹,以后这里全拆了,大家再碰到就更加难了。“我们都很想知道,船校拆除后这里将建什么?”

责任编辑:何欣 审核:王晨郁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