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威胁和围攻,孔子都乐观且自信,但他始终都有一个大忧虑

朋晟评文化 2023-02-18 23:36:18

经典,蕴含了一个文化最重要的智慧,是形成一个文化的源头活水,阅读经典,不是完全信服和盲从,而是在阅读之中吸收、总结、反思乃至批判。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曾说:“一个强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我,而一个被动的缺乏思考能力的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则可能被经典俘获,从而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罗唯嘉先生的《精讲<论语>十四章》一书,对十四则《论语》条目进行了逐条精讲,每一则独立一章,每一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对于每一则,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不仅有全面的背景知识,更有孔子主张的阐述,而且每一则都扩展了若干条相关条目进行串讲,内容蔚为大观。

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罗唯嘉先生的《精讲<论语>十四章》,是一个不错的《论语》扩展读物,因此值得向大家推荐。在阅读本书之后,本人也写下了一点感悟,一并分享给大家。

一、何为“仁”?

仁,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孔子对它特别推崇,但奇怪的是,孔子从来没有给“仁”下过明确的定义,甚至他的学生向他请教何为“仁”时,他每一次的说法,都有所不同。

《论语》中,有五位学生、六次问仁的记载,分别是: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两次)、子张问仁(其实《论语》中一共记载了十三则弟子问仁,其中樊迟与子贡各三次,子张两次,仲弓、宰我、司马牛、原宪、颜回各一次,但罗唯嘉先生的《精讲<论语>十四章》中只涉及了五位学生的六次问仁,如上)。

但奇怪的是,每一次,孔子的回答都不同,甚至对樊迟两次同样的提问,他的回答都不一样。孔子回答颜渊,是要努力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礼仪规范;回答仲弓,要以礼待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司马牛,是不要乱说话;回答樊迟,先是说要爱人,后来又说要做事恭敬,对人忠诚;回答子张,罗列了“恭、宽、信、敏、惠”五种特质。似乎连孔子自己也不能准确地给“仁”下定义。

但,孔子是因材施教,给出的答案,自然有所不同,而我们通过这些答案,便可以琢磨出,仁,似乎是一种道德品质,是按照礼仪和规则去为人处事,要爱人、做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另外,孔子对仁,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那便是:管住嘴巴。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可见,孔子不喜欢花言巧语之人,反而对沉默寡言者非常看好。

这或许是孔子细致观察生活和人性后得出的人生智慧,沉默者往往有毅力、做事能沉下心来,最终往往取得成功,而油嘴滑舌、爱耍小聪明的人,看似赚便宜,最后往往会吃大亏。可见,在孔子眼中,话多,不是一个好品质,也不是“仁”的要求。

孔子回答颜渊时,曾说过,要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仁,并且进一步陈述了具体的措施,那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不猴”的著名造型,就是来源于此,一只猴用手捂着耳朵,一只猴用手捂住嘴巴,一只猴用手蒙着眼睛,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谨慎善为、按照仁者行事的性格。

二、孔子的忧虑

孔子一生致力于自己的儒家理想,为实践“仁”而到处奔走,他周游列国,遇到过无数困难和挫折,甚至还遭遇过生命危险,但他始终都是一个乐观、积极、自信的孔子。

比如,孔子曾被匡人围攻,被桓魋[tuí]威胁,但他却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肩负上天的使命,不会轻易丧命,孔子一直都是这样自信满满的。

但是,即便淡定如孔子,也有一个很大的忧虑,他担忧的是什么呢?他担忧的是: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来,孔子担忧的是品德得不到培养,学问不能讲习,不向好的事物去学习,有了缺点也不去改正!孔子担忧的全部,都是关于道德和学问,与个人荣辱、利益得失毫无关系,他的一生,也一直在实践这一点!

三、士之一生

孔子对仁提出了很多要求,除了“克己复礼”、“刚毅木讷”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的回答是“恕”,并且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恕字上“如”下“心”,儒家推崇的“仁”,或许就是把别人的心,当作你自己的心吧!儒家推崇仁,就是把别人看得和你自己一样,把人当人。大家都是人,虽然千差万别,但既然都是人,相差不会太远,你不想做的,别人或许也不会想做。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他心目中理想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他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质朴配合得当,才是君子。文、质的解释,需要很长的篇幅,此处只需要知道,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中庸、调和的思想,这是孔子行为处事的极高标准,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君子,当然,中庸、调和并非“和稀泥”,这一点要注意。

再有,儒家强调,要去行动,而不是空耍嘴皮子,所以孔子一直行走在路上。在孔子看来,任何事情,不是你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你去不去迈开步子的问题,有一次,学生冉求对孔子抱怨:“不是不喜欢您讲得道理,实在是没有能力去做到啊!”孔子听完,只回答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如果真的能力不足,半路上才会停下来,但现在你却连一步都没有迈开!

孔子和孔门弟子的一生,多半都在实践的路上,儒家、儒生用一生时间去坚守心中的理想,即便临死也不放弃的精神,有一种极其高尚的崇高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宽宏而大量,坚毅而果敢,因为士的任务很重,路程很远,但他们绝不会放弃,至死而已。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储备,再阅读《论语》,必然会获得新的感悟,愿你在阅读经典的路上,受益良多。

0 阅读:1

朋晟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