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的前世今生

以柳看旅游 2023-06-10 22:01:05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之地。

很久很久以前,在今天安徽省的南部有三座峻拔的山峰合称“三天子都”,意思是仙界的通都大邑,即指天帝居住的地方。后来人们见其及周边群山峰岩青黑,远望去苍黛凝重,故从秦朝起开始称之为黟山。唐朝时有一本名为《周书导纪》的书,其中杜撰了一个“黄帝炼丹”的神话故事,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历经8个甲子(480年)后炼成,服7粒即刻得道升天。当时大唐信奉道教的皇帝唐玄宗听闻后便在天宝六年(747)六月下诏改黟山为黄山。

前文所提及的三座峰就是今天黄山的天都、莲花和光明顶三大主峰。“天下第一奇山”、“魔山”、“人间仙境”等等都是由古至今人们给予黄山的别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意即天下名山有的优点,黄山都具备。事实也的确如此,黄山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同时又峰峰形似刀削、色同苍玉,并且常年被烟云所缭绕,给人整体的感觉是“奇、伟、幻、险”。

黄山的前世今生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东南丘陵的一部分,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安徽省境内的分水岭。黄山山脉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全山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而黄山风景区则是这座山脉的核心,面积为154平方千米。

大约在2、3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作“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出露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在2亿年前,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发生后,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千米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距今5、6千万年前,这里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黄山的方圆布局。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出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出露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身世之谜

黄山的身世就像她的山峰一样时隐时现于历史的云海中。黄山的自然史可以追溯到2、3亿年前的一片汪洋,时间回退到第四纪的时候,黄山的自然史突然变成了一团迷雾,令科学家们争论不休。1921年,32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河北省太行山麓沙河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旁发现了一片杂乱分布的带有条痕的大石块,当时他就考虑可能是由古代冰川作用而形成的。之后,他又在山西大同盆地附近看到了一条U形谷,在这条谷中他同样找到了带有擦痕的石块。

李四光认为这是“挽(晚)近冰川作用的肯定佐证”,他立即撰文在1922年1月英国地质杂志上发表了这一观点。同年5月26日,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李四光提出华北地区和欧美一样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在此以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他的观点受到了瑞典熟悉第四纪冰川的地质学家安德森的强烈怀疑,这使得李四光对自己的观点也产生了动摇。

从此一直到1931年,李四光没有再对这个问题继续研究下去。然而,1931年,李四光在庐山看到了山上的U形谷、漏斗形洼地以及山麓地带的泥砾混杂堆积物。他断定这只能用冰川作用来解释,于是就开创了中国东部也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学说。这个学说一诞生就引来了国内和国际地质学界的热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李四光用来判断地貌现象是否是冰川遗迹的标准是不严密的,很多地貌的成因可以用其他地质作用来解释。比如说黄山,冰川学派认为慈光阁谷地中半山寺以上的宽谷呈U字形,是典型的冰川谷遗迹。而反对者们认为,慈光阁U形谷的形成与花岗岩节理及其特殊的剥蚀方式直接相关。黄山花岗岩岩体有三组节理,两组垂直交叉,一组水平,比如“飞来石”就是沿三组节理风化剥蚀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冰川漂砾”。再如冰川学派认为逍遥溪上游花房附近的沟谷中巨石的凹穴是“冰川谷中常见的一种冰川地质现象”,但是反对者们却说一切山地河谷中的基岩和巨石上皆可因跌水冲掏而造成凹穴或壶穴,这不是什么“冰川地质现象”等等。

李四光拥有一大批追随者,他们运用“庐山模式”陆续在黄山、天目山、秦岭、太行山、北京的西山、四川盆地西缘和广西、云南等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然而他们的发现却被反对者们斥为是“可疑的”,后者认为前者所依据的判断标准完全来自于李四光的著述,所以他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世界都变了颜色”。这场争论直到现在还没结束。

三奇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被誉为黄山“三奇”,加上温泉,合称黄山“四绝”,名冠于世。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和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黄山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

傲骨奇松

“四绝”之首当属千姿百态的黄山松。黄山绵延数百里,千峰万壑,虽峰头不着寸土,但却是松的海洋,峰峰石骨峰峰奇松。说它奇,一在状之异,黄山松非同一般松千篇一律、千树一貌,而是形态迥异,个性非常;二在居之险,黄山松大都生长于海拔800~1800米的高山上,以石为母,破石而生,傍石而长,盘结于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于危崖绝壑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三在寿之长,据说黄山松多寿达百年以上,少数古松甚至寿达千年。黄山松美得奇又奇得绝。“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黄山最著名的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寿逾800年,树高10米左右,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迎客松是黄山松的代表。又有送客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似作揖送客。天都峰的峰顶有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一侧枝干很长,倾身向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名为探海松。

山头“赶海”

每当云雾弥漫群峰,黄山便成为“海”的世界,俗语称之为“云海”。山谷云雾升起,悄然而至,遮掩群峰。极目远舒,云海浩瀚无际。大大小小的峰尖犹如孤岛,你会惊异身在山头却宛若伫立于海洋之中。几百里山谷烟云汇成宕。风平浪静时,万顷云海波平似镜,映出近处山影如画,远处千舟竞发。风起云涌时,白浪飞溅,汹涌澎湃,席卷群峰。风动云动,时聚时散。浓重时,奇峰犹抱琵琶半遮面;清淡处,一抹阳光描金绘彩。云海之美幻并非言语所能表达,有如前人对联所述,“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黄山的云海一般在雨后初晴、气压较高,且有逆温层存在时最易形成。由于山谷中小气候的作用,常常是西海云遮雾障时,东海却轻烟飘缈,而北海又是晴空万里。

黄山温泉

古之名“汤泉”、“汤池”、“朱砂泉”。此温泉实为碳酸泉,水中以含重碳酸盐为主,并含钠、镁、钙等阴、阳离子和元素气体,水质纯正。温泉又有“灵泉”之称。民间传说黄山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上山采药时,在温泉边救下一只受伤的小鹿。小鹿为回报姑娘,从山上衔回一棵灵芝草,投入温泉中,从此温泉能医治百病。又传说当年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成功后,服下仙丹,躺在温泉里睡了七天七夜,醒来已脱胎换骨,鹤发童颜。不过温泉香浴,确有祛病健身的疗效。唐代诗人贾岛有《纪温泉》一诗:“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马返骨髓,发白令人黟。”

奇峰怪石

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天都峰海拔1810米,峰顶平整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还有天然石室可容纳百人。另有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黄山第一高峰。由于黄山花岗岩岩体垂直节理发育良好,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形成许多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所以从莲花峰底起步,须踏上长长的“莲梗”,穿千处“莲孔”(花岗岩洞穴与孔道)才可登至峰顶。

黄山有无数灵幻奇巧的怪石,它们是远古时代火山和冰川留下的雕塑杰作。有的似人,似物,有的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其中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观海”,那是狮子峰顶的一块巨石,犹如蹲在地上的猴子在观看前面的茫茫云海;“鲫鱼背”,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至海拔1770米处有一石。石长10余米,宽仅1米,犹如鲫鱼之背,两侧万丈渊谷,深不可测;“醉石”,温泉至汤岭道中有一巨石斜立,上刻“醉石”两字。旧传李白曾在这里饮酒听泉,乐而忘返,醉卧石旁,所以名为醉石。

这是一块不生根的花岗岩“转石”,兀立溪旁,与附近山峰不相连。在其高约5米的横断面上,可见互相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倾斜的似层状裂隙迥然不同,因此断定为“外来客”;“梦笔生花”,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顶巅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飞来石”;,在平天西端的峰头上,有一巨石耸立。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1.5米至2.5米,重约360千克,其下为岩石平台。岩石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面的石头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一样,故名“飞来石”。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以其博大神奇、优美秀丽的风貌成为中国的名山之魂。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