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常将“三国第一毒士”的名号冠于贾诩的头上,真实的贾诩远非这简单的名号所能概括。
“毒士”之名的由来贾诩被贴上“毒士”标签,主要源于两件在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事件。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其残暴统治引发了各方不满,最终董卓在王允等人的策划下被杀。董卓被杀后,其旧部李傕、郭汜等人惶惶不可终日,打算各自解散逃命。此时,贾诩建议他们收拢旧部,杀向长安。
李傕、郭汜依计而行,率领董卓旧部一路杀向长安,攻破城池后,烧杀抢掠,东汉的中枢政权瞬间崩溃。这场混乱使得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更加风雨飘摇,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宛城之战,也是贾诩被视为“毒士”的重要事件。当时,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本已打算投靠曹操,然而曹操却强纳张绣的婶娘,这一行为让张绣及其旧部深感羞辱和恐惧。
为了自保,贾诩献策张绣突然造反。在这场变故中,曹操损失惨重,他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因此丧命。这两件事让贾诩的名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毒士”之名也由此而来。
但我们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皆为自保之举。在那个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
董卓被杀后,王允主张坑杀所有董卓旧部,贾诩作为董卓旧部之一,自然也在被清算的名单之中。他建议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杀。
而宛城之战,也是因为曹操的不当行为,让张绣等人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贾诩的计策同样是为了帮助张绣自保。
被忽视的正面谋略历史上的贾诩,一生所出计策多为正面谋略,真正的“毒计”极少,且都事出有因。拿人当军粮、用尸体散播瘟疫、污染水源、杀人全家等毒计,不过是现代人玩的网络梗。真实的贾诩不仅从未做过,还反对这类行径。
实际上,贾诩在当时的风评并不差。唐朝评选的“魏晋八君子”,他便位列榜首。这足以证明,在后世的一些人眼中,贾诩的才能和品德是得到认可的。
贾诩年少时就有不错的名声,名士们甚至将他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陈平在汉朝初期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与这两位历史上的著名谋士相提并论,足见贾诩的才能和智慧在当时已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不过,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件遭后世诟病之事。一次他与众人结伴回家,途中遇叛乱的氐人。生死关头,他谎称自己是东汉名将段颎的外孙,还承诺家人会赎他。氐人相信了他的话,最终他得以保命,而同行的几十人却全部被杀。
在那种绝境下,他自保已是不易。若试图救他人,反而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一事件虽然被人诟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展现了他在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和冷静头脑。
此后,贾诩投身凉州军,成为董卓下属。董卓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了东汉朝廷,他的统治虽然残暴,但在当时的局势下,也维持了一定的秩序。贾诩在董卓手下,或许也是希望借助董卓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抱负。
董卓败亡后,王允掌权。王允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主张坑杀所有董卓旧部,这一决策使得局势变得更加紧张。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郭二人依计行事,杀死王允、赶走吕布,东汉中央政权彻底瓦解。
尽管这一计策推动了东汉灭亡,但在贾诩的角度来看,这是他在生死边缘的无奈之举。进入长安后,贾诩并没有居功自傲,他拒绝封赏,还尽力调和各方争斗。后来见李傕、郭汜倒行逆施,便以母亲病逝为由辞官。
这一系列行为表明,贾诩并非是一个只追求权力和利益的人,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曹操霸业背后的智囊李傕、郭汜反目后,关中陷入混战。张济带兵调停,贾诩也全力协助平息战争。但局势已经失控,难以挽回。贾诩不愿再与李、郭之流为伍,先后投奔段煨和张济。张济死后,他辅佐张绣。
宛城之战前,在贾诩建议下,张绣本打算投靠曹操,可曹操强纳张绣婶娘,让张绣旧部心生恐惧。为了自保,贾诩让张绣起兵,典韦和曹昂因此被杀。
战后,贾诩仍主张张绣投靠曹操。他深知曹操的为人和实力,认为投靠曹操是张绣最好的选择。官渡之战前,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投靠曹操,贾诩也自此为曹操效力。在曹操麾下,贾诩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官渡之战,这是决定北方局势的关键一战。当时袁绍实力强大,曹操处于劣势。贾诩主张速战,支持曹操偷袭乌巢。曹操依计而行,最终大获全胜。这一战不仅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也让贾诩的名声更加响亮。
赤壁之战前,贾诩反对开战,他建议采用平和手段,先稳定荆州局势,再慢慢图谋江东。可惜曹操未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在赤壁惨败。
曹操征讨关中时,面对马超和韩遂的联军,贾诩献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马超和韩遂。曹操再次取胜,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魏国世子争夺中,贾诩支持曹丕。
他深知曹丕的性格和能力,认为曹丕更适合继承曹操的大业。曹丕成为世子后,贾诩闭门自守,避免引起曹操猜忌。他深知曹操的多疑性格,在权力的漩涡中心,保持低调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曹丕登基后,贾诩官至太尉,得以善终。
纵观贾诩一生,他虽几次出“毒计”,但都是为了自保,从未出过有伤天和的计策。赤壁之战和曹丕伐吴前,他还多次劝阻,展现出他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战争的谨慎态度。
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凭借一些片面的信息和网络梗就对其进行简单的评判。玩梗应适度,不能因玩梗而误解历史人物。
文本来源@妖火说历史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