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095 年,北宋正处于宋哲宗绍圣二年,表面上仍延续着繁荣之态。
1095 年:东西方的天壤之别这一年,《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离世,他因遭受第二任妻子的家庭暴力和仕途不顺的双重打击,最终抱憾而终。《梦溪笔谈》涵盖多领域知识,体现了北宋技术的巨大进步,却在当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能人众多、商业昌盛的北宋,一位学者的逝去显得无足轻重。
反观西方,却是一片衰败之景。维京人结束劫掠不久,东罗马帝国便被塞尔柱帝国重创,失去了小亚细亚半岛这一重要的劳动力和税收来源.
基督教世界曾经最为繁荣的东罗马帝国遭受致命一击。西欧、中欧贸易大幅减少,战乱频繁,农民饱受封建主和教士的剥削,古典文化几乎失传,整个社会充满愚昧和无知,疾病肆虐、饥荒频发,人们生活困苦,只能不断向神明祈求救赎。
狂热与征服: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5 年,东罗马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为解决与塞尔柱人的战争困境,向罗马教廷求援。此前,东西教会在 1054 年大分裂,双方互开除教籍,关系十分尴尬。但阿莱克修斯已无其他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教宗。
此时罗马教廷的教宗乌尔班二世也正面临难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扶持伪教宗对抗教廷,教宗改革教会又遭到内部反对势力的围攻。东罗马使者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增强自身权威的契机。若能召集援军,既能获得东罗马皇帝的支持,又能弥合教会分裂。
于是,教宗前往法国,向信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他回顾了穆斯林对基督徒的迫害,描述了君士坦丁堡面临的威胁,号召人们组建上帝的军队,去解放被压迫的基督徒和圣地,并以基督教十字记号作为军徽,承诺战士们的罪孽可被赦免,牺牲后灵魂能直接升入天堂。
这一演讲点燃了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狂热,平民、修士、小领主和骑士纷纷响应,变卖资产准备加入十字军。
教宗原定 1096 年 8 月出发,信众们却等不及,3 月便踏上征程,组成了平民十字军。由于出发时间过早,粮食尚未成熟,又缺乏有效的领导,他们一路上烧杀抢掠,与匈牙利等地民众冲突不断,还对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十字军东征前的近东地区形势,红色为拜占庭控制区,绿色为伊斯兰世界,蓝圈内即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这支队伍抵达东罗马后,很快就被突厥人消灭。
但狂热的欧洲人并未就此罢休,正规军组成的十字军随后赶来。他们由诺曼底公爵罗贝尔等领主率领,军事素养高,物资储备充足。
1096 年底到达君士坦丁堡,与东罗马帝国达成协议,皇帝提供支持,十字军领袖宣誓效忠。1097 年上半年,十字军渡过海峡,顺利攻占尼西亚。
随后,他们将目标转向被埃及法蒂玛王朝控制的耶路撒冷。1099 年 7 月 15 日,在高昂的士气和东罗马工程器械的协助下,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对城内犹太人和穆斯林展开血腥屠杀,之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宗教狂热与后世回响十字军的胜利带来了诸多影响,在叙利亚建立了多个小型殖民国家,吸引了西方的朝圣者、商人和学者前来定居。
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等武装集团相继成立,教宗的权威也得到了提升。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天主教神权逐渐超越军权,教宗甚至能随意开除国王的教籍。
关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有两个问题引人深思。一是发动时间,耶路撒冷早在 7 世纪就被阿拉伯占领,为何近 400 年后才发动十字军?
原因在于当时穆斯林世界出现分裂,塞尔柱帝国走向衰落,各地政权纷争不断,无力统一对抗基督教世界。
二是动机,尽管有人认为十字军是打着宗教旗号进行抢劫的强盗,但至少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宗教动机占据主导.
当时欧洲社会落后,农民深受封建压迫,宗教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教宗的承诺极具吸引力。而且当时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对东方的财富毫无概念,贪婪是在到达圣地后才被激发出来的。
十字军运动的圣战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近代,这种思想仍然存在于西方人的思维中,他们的很多行为依旧遵循着十字军时期的逻辑。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的活动、拿破仑三世对黎巴嫩的讲话,以及一战时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等事件,都能看到十字军思维的痕迹。
这场以狂热杀戮为手段的运动,使欧洲人跨越地理障碍来到近东,既展现了宗教在黑暗时代对人的强大影响力,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交流。
文字来源自思维实验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