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说了一件发生在大学里的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儿,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大学里那些环卫、安保和后勤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个诉求,他们觉得校方也该给他们发和学生一样的毕业证书。
在他们看来,大家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同样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学生能拿毕业证,自己工作这么多年,青春也付出了,凭啥就不能有?他们还说,自己也想进教室听课、进考场考试,可学校不让,这怎么能怪他们呢?这事儿听起来,好像他们还挺委屈的。
看似有理,实则混淆
可咱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真有这么简单吗?我理解他们觉得付出就得有回报,青春不能白搭的心情。但咱们得明白,学生和工作人员的付出,压根就不是一码事儿。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通过几年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学术标准,才能拿到毕业证。这毕业证,是对他们知识掌握程度和学术能力的一种认可。
而环卫、安保和后勤人员呢,他们为学校提供的是服务保障。就像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清扫校园,给大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安保人员日夜坚守,保障校园的安全;后勤人员则在方方面面,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他们的付出,让学校这个大机器能顺畅地运行,让学生们能安心学习。但这种付出,和学生追求知识的付出,性质完全不一样啊。
并非歧视,而是不同赛道
要是校方真给他们发了和学生一样的毕业证书,那这毕业证的意义可就变味儿了。这就好比让跑步的和游泳的去比谁游得快,然后给跑步冠军发个游泳冠军的奖杯,这合适吗?这根本不是歧视,而是不同的赛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而且,学校不让他们进教室听课、考试,也不是故意刁难。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要优先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是随便谁都能进教室听课考试,那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就乱套了嘛。但这并不代表学校不认可他们的工作价值呀。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发放工资,这也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回报。
理解与沟通,共寻平衡
这些工作人员们的心情,我是真能体会。他们在学校工作多年,对学校也有感情,看着学生们毕业拿证,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但咱们不能光凭情绪来,得理性看待这个事儿。校方呢,也应该多和这些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明白毕业证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多关注他们的需求,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认可。
咱都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大家的付出都很重要。就像一首歌,每个音符都有它的作用,才能奏响和谐的旋律。虽然工作人员的这个 “毕业” 愿望不太现实,但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别的办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被尊重、被认可的。这样,咱们这个社会大家庭,才能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比如综保和社保,大伙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