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今年四十八岁,在单位是个小领导,在家里是长子。
去年父亲去世后,他本想借着操办后事的机会,让分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聚一聚。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各种推脱和算计。
"大哥,我这边工作实在走不开,后事就麻烦你了。"二弟在电话里说,语气里透着敷衍。
"哥,你知道的,我身体不好,经不起折腾。"三妹发来微信,还附上一张医院的检查单。
最让老周寒心的是四弟。父亲刚走,他就急着要分家产,还振振有词:"现在不分清楚,以后更麻烦。"
老周站在父亲的遗像前,想起小时候,二弟发烧,他背着去医院;三妹出嫁,他忙前忙后;四弟上学,他省吃俭用供着。如今,这些付出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
这样的事情,在中年人群体中并不罕见。小时候亲密无间,一颗糖也要分成几块吃的兄弟姐妹,现在相处起来,充满了心机和算计。
从心理学上看,40-55岁是亲情关系最容易出现危机的阶段。
这个年龄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往往无暇顾及兄弟姐妹间的感情维系。
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个阶段的人开始直面死亡焦虑。父母的离去提醒着他们生命的有限性,这种焦虑会让人不自觉地变得现实和功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核心家庭(配偶和子女),而将原生家庭的亲情放在次要位置。
面对这种情况,中年人需要做好三件事:
1、调整期待,接受关系的改变。
亲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而改变形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关系弹性",指的是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对关系的期待。中年人要学会接受兄弟姐妹间的疏离,不要强求回到儿时的亲密状态。
2、建立边界,保护自己的情感。
当发现兄弟姐妹变得现实和功利时,要学会设立情感边界。这不是冷漠,而是自我保护。
可以保持基本的礼节性往来,但不要期待太多,也不要过度付出。记住,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别人的兄弟姐妹。
3、寻找新的情感寄托。
中年是重新定义人生意义的阶段。
与其执着于已经变淡的亲情,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新的关系中。可以培养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能带来情感满足,弥补亲情的缺失。
老周后来想通了。他不再强求兄弟姐妹的亲近,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养花逗鸟,好不惬意。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那么在意兄弟姐妹的疏离了。偶尔家庭聚会,他也能心平气和地面对。
他明白,亲情变淡不是谁的错,而是生命历程中的自然现象。重要的是,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到中年,要学会与生活和解。
亲情变淡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关系的改变,懂得在失去中找到新的可能,中年危机就会变成转机,让我们活出更加从容自在的人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