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米格31战斗机正在起飞
本期话题,米格31战斗机是苏联研制的全天候重型截击机,由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米格31战斗机可以装载共9吨的导弹,该机雷达还能够同时追踪24个目标,号称可与轰炸机扳手腕。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苏联空军当时所装备的米格25战斗机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暴露出各种缺点。首先是米格25战斗机的油量消耗过高,使得飞机不能长时间飞行,机体的设计结构也让它无法做到在低空条件下超音速飞行,同时,该战机采用的静稳定设计不止限制了它在低空飞行时的性能,还让它的机动性和机身的配平能力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除了米格25战斗机本身性能不佳的问题,还有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美国取消了原本YF12截击机和XB70高空轰炸机的研制。这就导致原本用来针对这类飞机的米格25战斗机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图为米格25战斗机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成功研制出了各种低空突击武器系统。如果苏联想要有效应对这些低空突击武器,就必须研制出一种远程截击机,这类远程截击机必须有足够大的作战半径,还必须能够装载探测距离远的高性能雷达和具有下视下射功能的新型空对空导弹。而以上的条件也决定了米格31战斗机的诞生。在确定了方向后,苏联的米高扬设计局便开始对研制这种新型截击机做准备。经过专家小组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决定,新型截击机将在米格25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在继承米格25战斗机优点的同时,还要满足新型截击机能够针对低空突击武器的要求。
图为米格31战斗机
为了达到要求的标准,米高扬设计局在一架米格25战斗机上装备了新型涡轮发动机,该发动机油耗低,推力能够达到135千牛。而这也让装备了该发动机的米格25战斗机创下了三分钟内爬升25000米的记录。在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米格31战斗机第一阶段的研发后,在1975年9月16日,米格31的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在历时四年的试飞阶段,米高扬设计局也在根据试飞结果不断地改进,直到1979年米格31战斗机开始进行小批量投产,于1980年将首批投产的米格31战斗机交给苏联空军试用,在苏联空军完成验收后,1982年,米格31战斗机正式开始服役。
图为米格31战斗机
与米格25战斗机相比,米格31战斗机的机身重新进行了设计。机翼得到改进,采用的是前缘襟翼和边条翼,同时,将起落架改进为多轮小车的形式,能让战斗机在没有铺设过的路面和冰面上起降。为了减轻飞机的重量,还将机体中不锈钢的占比减小。并相对应地把钛合金与铝合金的比例增加,而这也让米格31战斗机的结构强度大大提成。进气口则采用了楔形进气口,该进气口的特点是辅助进气门较大,能够自动控制激波的最佳位置以及进气量,发动机也不会经常发生喘振和熄火的情况,同时还解决了在亚音速飞行时耗油率过高的问题。
在发动机方面,米格31战斗机使用的是两台由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研究设计的D30F6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每台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可以达到152千牛,在不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93千牛。机身上的整体油箱和机翼部分的油箱总容量为19300升,垂尾处的油箱容量为770升。在后续生产出来的米格31战斗机还加装了可以伸缩的空中受油管。依靠着这样的动力系统,米格31战斗机便具备了超音速巡航的能力,最大的飞行速到能够达到2.83马赫。高容量油箱也让该战机的战斗半径大大提高到了720千米,并且续航的时间为3.6个小时,如果算上一次空中加油后的时间,则一次飞行就长达六至七个小时。
图为米格31战斗机发射导弹
另外,在火力方面,米格31战斗机在机身前部的右下侧部分安装有一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备弹一共有230发。该战机整个机身有8个外挂架,机身下部有4个,能够挂载4枚P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两边的机翼下可以挂载2枚R40T中距红外导弹,或是4枚R-60红外空空导弹。其中,P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是米格31战斗机的主要武器。该导弹是由苏联自主研制的远距雷达型空空导弹,在设计上与美国的“不死鸟”空空导弹十分类似,最大射程为120千米。
图为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米格31战斗机于1982年开始服役,至今仍在俄罗斯空军活跃。据报道,米格31战斗机曾在近期的俄乌冲突中使用“匕首”导弹将位于基辅的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摧毁。搭载着“匕首”导弹的米格31战斗机能够利用自身高空高速的特点,将“匕首”导弹的速度进一步抬升,而如此高速的导弹就连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都无法完全防御。而在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米格31战斗机装载的设备也在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其中完成升级的P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更是能够直接针对敌方的轰炸机。
综合来说,米格31战斗机是一架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战斗机。在不断的升级改造下,米格31战斗机在当今也有各种衍生型号,而其中的米格31BM截击机甚至能够拦截远在25000米高空的战斗机。看到米格31战斗机所展现出来的强悍性能,也不禁让众多国家着手准备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