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红楼:林冠夫先生红学理论的正与误

凤凤文化 2025-04-26 17:04:34
继续在这里提前声明一点,笔者写作误读红楼系列的目的,第一是揭示末世红楼梦显隐文本里朝代、地域、人物真实身份及改朝换代里大悲剧的真相;第二是根除各种各样误读带来的历史和文学误会,还某些历史人物和天下最好的媳妇秦可卿一个清白;第三是不让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第四是使那些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有重大误差的和研究方向稍有偏差的人的理论臻于完美。这里没有那种恶意攻击别人、哗众取宠、借着打击异己错误理论抬高自己的目的。 林冠夫先生,汉族,笔名观夫、秦谙。他出生于浙江永嘉,师从刘大杰教授,专攻中国文学史,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林冠夫先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点项目《红楼梦研究史》副主编。在70年代初开始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曾参加《红楼梦》新版本的校勘、定稿等工作。林冠夫先生也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其红学代表作包括《红楼梦版本论》《红楼诗话》《红楼梦纵横谈》。他的红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 林冠夫先生的《红楼梦版本论》是其红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他详细阐述了《红楼梦》现存各种版本的发现与收藏、流传与研究,挖掘出以往红学研究未曾注意的诸多问题。例如,他对甲戌本的研究非常深入,曾专门撰写《说〈红楼梦〉甲戌本》一文,对甲戌本的版本特征、价值及与其他版本的对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于对《红楼梦》人物的解读: 林冠夫先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独到的见解。他最喜欢史湘云,认为史湘云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开朗豪爽,才情飘逸,身上有他向往的魏晋名士的影子。这种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体现了他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关于对红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林冠夫先生对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索隐派的出现有其文化背景和传统,但这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指出,索隐派将《红楼梦》中的某些字句或情节进行猜谜式的处理,用来牵合比附历史事件或人物,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但在学术研究上可能会导致一些荒诞的结论。 关于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评价: 林冠夫先生高度评价《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认为其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他在《红楼梦纵横谈》等著作中,从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人物塑造、情节构造、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林冠夫先生的红学研究注重文献考证与文学分析相结合,他的观点和著作对红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林冠夫先生可能忽视了文本里诗词曲赋的真实隐秘含义,红楼梦借用和引用了许多古代诗人的诗词,李商隐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写李商隐: 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少为令狐楚巡官。开成二年登进士第。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掌书记。为侍御史。久不调。会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大中初。亚贬循州。商隐随赴岭表。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又从为掌书记。补太学博士。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李商隐诗的隐晦别具一格,可以说隐晦是李商隐诗的艺术表现特点之一,他写了首《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林冠夫先生显然对于李商隐的诗词的隐秘含义没有特别研究,他说:由于汉人解释《诗经》撇开诗作本身的艺术形象,而去寻求与之无关的另外寄托,然后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成为传统。因此当人们接触到一部艺术作品时,置艺术形象本身于不顾,而去另外探赜幽微,寻求言外之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在这个前提下,去认识红学中索隐派的形成,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都可以于此中得到比较明白的解释。那些索隐之作中的许多古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看来他没有读懂表里有寓的隐秘,也没有对高唐赋和楚天云雨有任何联想,红楼梦第五回里就有高唐赋和楚天云雨的意象。此外,林冠夫先生对于索隐派研究很久,比如他知道闻先师徐柳泉先生云:“小说《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即影姜西溟先生。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如玉如英,义可通假。妙玉以看经入园,犹先生以借观藏书,就馆相府。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以先生之贞廉而瘦死圜扉,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林冠夫先生回忆起来,徐先生言之甚详,惜余不尽记忆,但是他在索隐派里也没有看出来伪索隐的荒谬。 和其他传统红学家一样,林冠夫先生对于传统红学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判断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他对于版本学的执着让人欣慰而感动。最后摘录他关于红楼梦版本学的内容: 今传的早期钞本,包括其过录本,凡十四种,即: (一)甲戌本,即大兴刘铨福旧藏本,后归胡适,今藏于美国康乃尔大学。以其第一回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语,故名。 (二)己卯本,每十回有一页十回书的目录,其中第三十一至四十回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字样,故据以定名。此本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另外五回书的残页,据冯其庸等几位专家考定,系己卯本的散佚部分。 (三)庚辰本,其构成与己卯本相同。其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四个十回书的目录页上,各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故据以定名。此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四)杨继振旧藏本,书中钤有杨继振藏书章多处。今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五)清某王府旧藏本,第七十一回回末总评后,有另笔书写“柒爷王爷”四字,显系某王府收藏过。今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六)戚蓼生序本,凡四种,包括:A.张开模旧藏本,发现于上海古籍书店,仅存四十回;B.泽存书屋旧藏本,今藏于南京图书馆;C1.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C2.有正书局小字本。这四种本子,卷首均有戚蓼生序。其中,张开模藏本为这一组本子的母本。泽存书屋藏本系据张本过录。有正大字本,有正书局据张本拍照石印,制板时曾有小贴改。有正小字本,系大字本剪贴缩印。 (七)梦觉主人序本,卷首有梦觉主人序。发现于山西,今藏北京图书馆。 (八)舒元炜序本,卷首有舒元炜序,由吴晓铃收藏。 (九)俄罗斯亚洲研究所藏本,此本藏于前苏联列宁格勒(今恢复古名彼得堡,属俄罗斯)亚洲研究所,故称俄藏本。 (十)郑振铎藏本,曾由郑振铎收藏,今藏北京图书馆。 (十一)靖氏藏本,曾由靖应鹍收藏,今下落不明。 以上共十四种本子。除戚序系的张开模本、泽存书屋本、有正小字本和靖本等少数几种本子外,其馀十种,近年来,各出版社陆续有影印本出版。 最后来看看李商隐的一首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文宗大和八年,李商隐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怀念一起长大的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林冠夫先生应该没有看懂表里有寓下这首诗里的核心秘密。前两句写骆氏亭的清幽雅洁,置身其中,仿佛远离尘嚣,这幽寂的环境令诗人想起了远在长安的友人。后两句写秋夜“听雨”,雨打枯荷的声音在诗人的笔下,别有一番意境美。《红楼梦》中黛玉就曾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最不喜欢的其实是她最喜欢的,她在这里偷偷替换了一个字,这里隐藏了贾宝玉在几十年漂泊皈依佛门后的法号。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开
0 阅读:1

凤凤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