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邓小平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对杨尚昆问道:他两个命令下了没

笔下情深缘未了 2025-03-14 17:10:30

87年邓小平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对杨尚昆问道:他两个命令下了没1986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刻。在这个月,先后有三位资历深厚的开国元勋离世,他们分别是韩先楚上将、刘伯承元帅和叶剑英元帅。他们在党内、国家和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们的逝世给仍然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工作的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这场重要会晤发生在10月31日,邓小平和李先念分别前往陈云家中进行了一次相当长时间的密谈。然而,关于会谈内容的具体细节至今无人得知。此后,陈云便不再公开露面,引发了外界对陈云身体状况的猜测。直到后来陈云本人“植树辟谣”,才打破了这些谣言。

进入1987年10月9日,在经过一年紧张筹备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一天,陈云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听取了有关十三大人事安排的情况说明。人事安排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特别是高层领导人的调整。邓小平早已与陈云、李先念等人达成一致,希望能在十三大时完全退下来,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为顺利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做出表率。然而,由于大家一致反对,他们只能以“半退”的形式继续担任一定职务。与此同时,在11月18日,正准备退居二线的刘华清将军收到了新的任命通知,而且这个任命是邓小平亲自选定的。邓为何在即将退出领导岗位之际亲自点名刘华清呢?刘华清又被任命了什么职务呢?

1916年10月1日,刘华清出生在湖北黄安刘家院子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得几个字后,进入村里办的新学堂学习。在这里接触到进步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1927年,11岁的刘华清成为红色小交通员,并担任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刘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参加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行动。1934年,刘华清担任红25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并随25军长征。途中,他负责宣传、起草文件、刻印布告等工作,有力配合了反“围剿”斗争。在长征途中,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但他坚决拒绝就地安置,并表示:“即使给我100块大洋我也不留下来,我要死在红军队伍里。”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陕北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9师驻扎于晋东南一带。

师长是刘伯承,政治委员是张浩。那时只有21岁的刘华清担任129师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刘华清的职责之一是负责接待司令部往来客人,在一些场合还要接待来自国民党的要员。此外,当首长外出开会或视察部队时,他既是秘书又是参谋,还需确保首长安全。然而,1937年12月中旬,考虑到张浩的安全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让他返回延安休养。而129师政委职位空缺后,刘伯承一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工作。

幸运的是,中共中央很快选定了邓小平作为张浩的继任者,担任129师政委一职。1938年1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洪洞的马牧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刘华清护送刘伯承参加会议,并随后接到任务去辽县第129师履职。1月8日,在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刘华清与邓小平、彭真等人一起乘坐两辆脱离日军手中缴获的旧式卡车离开马牧村。由于山区道路崎岖,而这两辆汽车又车况极差,但司机驾驶经验丰富,一路上还算安全。前三天,彭真安排了食宿,所以刘华清和邓小平等人并没有太多操心。但是当他们到达长治后,彭真已经抵达目的地,他们继续上车赶路。

这时,刘华清开始担心食宿问题如何解决。他曾向有关工作人员咨询:“我身上没有一分钱,路上的食宿问题怎么办?”工作人员告诉他:“领导没有交代,按照惯例自行解决。”时间紧迫,刘华清来不及向上级汇报,只能匆忙离开总部。很快,刘华清、邓小平等人来到了武乡县,这里虽然也属于根据地范围,但邓小平的行动需要保密,所以大家特意进行了伪装,不能寻求当地政府的帮助。刘华清冷静下来后,在当地找到一家地主的房子,并安排邓小平等人住下。至于吃饭问题,刘华清如实向邓小平汇报:“从师部出发的时候没有领钱,总部也没有给带,首长的吃饭恐怕有困难。”邓小平听后说道:“我还有点钱,你跟我去吃饭,其他人的吃饭问题你找村干部商量一下。”刘华清暗恼自己没有解决首长的吃饭问题,所以提议让警卫员陪邓小平一起用餐,而他本人则与其他人商量解决食宿问题。

第二天天还没亮全亮时,刘华清担心车辆会出问题,早早起来与司机一起尝试发动汽车。经过多次尝试后仍然无果。司机失落地告诉刘华清:“有一个零件坏了,没有备件,车子无法继续行驶。”刘华清想了想,向邓小平汇报:“车坏了,但或许我们可以弄到马。”于是他联系了县政府,希望能够找到马。最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得到了四匹马。刘华清安排邓小平和警卫员先行,而他则与其他同志徒步前进。幸运的是,距离第129师师部不远,一天后他们平安抵达辽县。从此刻起,邓小平和刘伯承共同率领129师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名声震慑大江南北。而刘华清也有幸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1954年8月,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38岁的刘华清留学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这次留学经历使他成长为我军中一名具有专业化和现代化知识的高级科技领导干部,并为日后深受邓小平重用并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77年底,邓小平提议成立军委科装委,并做出了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为此,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十分重要。邓小平首先想到的人就是刘华清,这一提议获得了一致赞同。于是,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刘华清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担任副主任期间,刘华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文件,并得到邓小平的高度肯定和支持。他还安排了多次汇报会,并陪同邓小平听取报告。这使邓小平对刘华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79年初,刘华清被调到邓小平手下工作。同年2月,越南战争爆发,邓小平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于是,刘华清接到了新的任命通知: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办公室担任助理,并协助邓小平处理日常工作。在越南战争期间,刘华清得知前线缺乏大口径炮弹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工厂紧急生产,并安排快速运送到前线。此外,他还组织其他地方的生产线加班加点生产炮弹,确保了前线的弹药供应。在刘华清的领导下,军队装备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了各单位的支持和拥护。1980年5月,刘华清随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期间,他特意考察了美国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回国后,他闭门不出,并以个人名义呈送了对访美考察所提出的建议。这份建议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邓小平在工作中更加认识到刘华清的能力,尤其是他在军事装备方面的深入思考。多年后,邓小平还曾说:“他是真正懂科研、懂装备的。”

1982年,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各部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在这个时候,刘华清也得到了新的安排。中共十二大开幕当天,刘华清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等待入场。邓小平经过他身边时放慢了脚步,轻声对他说:“你还是回海军中工作。海军的问题还不少,要整顿。”刘华清听到这句话后心里一惊,意识到自己很可能被调往海军工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海军内部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导致许多重要决策难以执行。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后开始了整顿海军的工作。两年多时间过去后,在他的指挥下,海军焕然一新。改变了混乱局面之后,刘华清开始为中国新时期的海军建设制定重要战略。他首先提出了“近海防御”概念,并经过一年的调查、修改和完善,最终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海军战略。同时,海军发展和国家的海洋权益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在担任海军司令期间,刘华清多次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并参与海军装备研发和海上作战等重要问题的研究。邓小平对刘华清的工作非常满意。1987年,为实现党政军新老交替,71岁的刘华清本已计划退休。然而,一项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再度展露光彩。11月18日上午,刘华清和其他高级将领被召到邓小平家中开会。会议开始时,邓小平问杨尚昆:“他们两个的命令下了没有?”杨尚昆回答:“下了,已经签了。”随后杨尚昆告诉刘华清和洪学智:“军委已经决定调你们担任副秘书长。”11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下达了这一任命。对于已经准备退休的刘华清来说,这个任命让他非常意外。他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听到这个消息,我大为意外。”1989年11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在会上,邓小平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并提名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对此感到吃惊和压力巨大,觉得自己能力难以胜任,于是给邓小平办公室打电话,表示希望选别人担任该职务。然而,邓办的人回复说已经定了,并不会改变。

刘华清这一年的工作充满挑战,但他再次接受了这个从未想过的岗位。1992年10月6日,邓小平给中央政治局写信,提议继续留任刘华清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指出他对军队最为熟悉。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完全同意。刘华清对此表示感动和谦虚:“这离不开党的培养,也离不开小平同志的教诲和信任。”1997年以来,邓小平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领导同志被告知不要离京。刘华清忙碌的工作之余,也一直关注邓小平的病情,要求工作人员随时汇报。

然而,在1997年2月14日,他得知邓小平病危的消息后,心中十分焦虑。几天后,当他进行完全国国防科技工作会议后准备休息时,接到了邓小平逝世的电话通知。刘华清颤抖着拿起电话,听到对面的声音后泪水涌上了眼眶。随后,他立即赶往301医院向邓小平告别。退休后的刘华清始终关心军队建设、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2011年1月14日清晨6时,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刘华清自己曾说:“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作为军人,在冲锋陷阵中没有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并且可以毫不惭愧地向他汇报。”这段话准确概括了刘华清一生的奋斗历程。

18 阅读:618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