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个国军中将给刘邓大军发来情报:我在川东留了一条通道1949年11月30日,重庆迎来了解放。当刘邓大军进入重庆之时,城中的人民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人民军队的到来,他们期盼已久的新日子终于到来了。在重庆解放后的一天,一个穿着普通的四十多岁男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位于沙坪坝的重庆大学来到了刘邓大军的驻地。
这个四十多岁男人名叫刘宗宽,当他来到刘邓大军驻地之后,很快就受到了刘、邓两位首长以及李达参谋长的热情接见。与此同时,刘邓大军的首长们还对刘宗宽为解放大西南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刘宗宽还被聘任为西南军区司令部高级参议。1951年1月,在南京军事学院成立之后,刘宗宽又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当军事教官。当时,刘伯承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曾当着大家的面这样介绍刘宗宽——“刘宗宽同志对解放战争有重大贡献,他在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胜过十万雄兵,堪称第一功!”一个人胜过十万雄兵!能够让刘伯承作出如此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这个刘宗宽非常不一般。
那么,刘宗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过程中,都做过什么有利于人民解放事业的事情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刘宗宽,1905年7月出生在陕西蒲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军事生涯早期,刘宗宽一直在杨虎城将军的手下任职。后来还在杨虎城将军的推荐下,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紧接着又被保送到国民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深造。毕业之时,刘宗宽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回到了原西北军旧部工作。当时,由于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考察,所以在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的安排下,刘宗宽先后担任国民党第38军少将高级参谋、陕西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队总队长等职务。
1940年5月,刘宗宽改任国民党暂编第15师师长,并奉命率领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负责黄河防线的守备任务。当时,国民党军队军纪败坏,刘宗宽为了整肃军纪,扣押了部队中有一个走私贩毒的团长,并准备将这个团长法办,以儆效尤。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团长背后的靠山竟然是胡宗南。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刘宗宽遭到诬陷,被关押进了重庆军事法庭,蒙受不白之冤。更可恨的是,重庆军事法庭的人和胡宗南官官相护、沆瀣一气,甚至想要置刘宗宽于死地。蒋介石为了铲除异己,更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签署了枪决命令。就在刘宗宽命悬一线之际,他的至交好友韩兆鄂(时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主任)、韩练成(时任蒋介石侍从室高级参谋)多方奔走,找到了冯玉祥将军。紧接着,在冯玉祥将军的力保说情下,刘宗宽才得以死里逃生,被改判为十三年有期徒刑。
后来,在鹿钟麟、章培等人的帮助下,刘宗宽被免除了余刑,得以恢复自由身份。俗话说,大劫之后,必有新生!此时的刘宗宽对国民党当局的黑暗腐朽统治,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思想焕然一新的他在韩兆鄂等人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从而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1945年初的一天,在重庆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的周恩来,宴请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领导人章伯钧、韩兆鄂、郭则沉等人。当时,刘宗宽也应邀参加这次宴会,并且在宴会上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后来,在重庆谈判期间,刘宗宽还结识了叶剑英将军。
慢慢地,刘宗宽对我党有了进一步的充分认识,这就为刘宗宽日后做出正义之举奠定了思想基础。全面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当局迁回南京,并在重庆成立了重庆行营,即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的前身。当时,担任重庆主任的张群委托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教育长徐培根,帮他物色一个主管军事的参谋处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培根就向张群推荐了刘宗宽。不过,此时的刘宗宽已经不愿意再为蒋介石效力。怎么办?后来,在好友郭则沉的积极劝说下,刘宗宽这才欣然答应到重庆赴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郭则沉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对刘宗宽说:“你还是去重庆赴任比较好!你不去的话,总有人会去。从现在的局势来看,蒋介石一意孤行要打内战,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是我个人对你的建议,而且也是组织对你的意见!”听到郭则沉的这句话,以及“组织”二字,刘宗宽恍然大悟,便立即同意了徐培根的推荐。
此后,刘宗宽先后担任国民党重庆行营少将参谋处长,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将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开始了一段颇为传奇的潜伏生涯。最初,刘宗宽和郭则沉保持着单线联系,并通过郭则沉将敌人的有关情报传递给党组织。比如说,蒋介石下令关闭位于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就是刘宗宽提前将这一情报传递给了党组织,为党组织提前转移重要机密文件,以及避免损失和意外争取了时间。还有一次,那是1947年7月的一天,刘宗宽和同僚们在闲聊的时候,偶尔听到了一个重要消息——特务头子徐远举要对郭则沉采取行动。当时,郭则沉的公开身份是重庆华侨学院的特聘教授。为了避免郭则沉遭遇危险,刘宗宽急忙通知郭则沉,并让他赶快离开重庆。郭则沉在离开重庆之前,还不忘嘱托刘宗宽:“你要坚守岗位,一旦时机到来,组织就会派人和你联系……”刘宗宽用坚毅的眼神看着郭则沉,然后点了点头,并依依不舍地与郭则沉告别了。自从郭则沉离开重庆之后,刘宗宽就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在此后的几年里,身处敌营的刘宗宽心情苦闷,他非常想离开重庆回到解放区工作。不过,每当刘宗宽想起郭则沉的嘱托,他都打消了这个想法——坚持留在重庆,以待时机。俗话说,一切努力拼搏,终将迎来美好结果!这句话放在刘宗宽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转眼到了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当局的腐朽统治已到了摇摇欲坠之时。不久之后,人民军队适时发起了渡江南下作战,其中由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在渡江战役之后,持续向大西南挺进,揭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就在此时,一个多年未见的同乡好友,来到了刘宗宽的家里。那是1949年5月的一天,刘宗宽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个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自己相熟的乡党——房显志。刘宗宽非常惊讶地看着房显志,房显志则微笑着走到刘宗宽的身边,并凑到他的耳朵边说道:“天要亮了!”听到这句话,刘宗宽为之一振,然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并将房显志带进了自己的书房。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时刘宗宽也已经感到自己等待的时机要来了,所以他托人到上海寻找郭则沉,并请求郭则沉向组织汇报,然后尽快派人到重庆与自己接头。
后来,刘宗宽得到答复,不久就会有人去重庆与他联系。虽然刘宗宽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是他还是没有想到,被派来和他接头的人,竟然是多年未见的同乡好友房显志。房显志所说的那句——天要亮了,正是刘宗宽此前商定的接头暗号。除了房显志之外,组织还派来了一个交通员名叫黄克孝。房显志和黄克孝的到来,让刘宗宽高兴得不得了,就像遇见了久别的亲人一般。这样一来,刘宗宽在敌营隐忍多年,终于迎来了至关重要的时刻,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情报小组正式开始运作了。当时,刘宗宽的职务是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中将副参谋长,由于参谋长由时任国防次长的萧毅兼任,所以刘宗宽实际上的权力很大,是以副参谋长之职全面主持日常工作。早在1949年年初,刘宗宽就曾按照张群的命令,研究制定了一个国民党西南地区防御计划。而且在这个防御计划上面,刘宗宽还故意做了一番手脚,给准备挺进大西南的刘邓大军留了一条安全通道。
原来,刘宗宽在划分防御区以及配属各防御区兵力的时候,故意将川东地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划到重点防御圈之外,同时在这些地方只配置了一些毫无战斗力可言的地方保安部队。刘宗宽的想法是,如果刘邓大军能够察觉川东地区的这个防御漏洞,并以此作为挺进大西南的通道,那么必然能打国民党军队一个措手不及,相当于从侧后方对敌人来了个大包抄。当时,由于敌人错误地认为,人民军队的进攻重点是在与陕西接连的川东北地区,所以根本没有人看出刘宗宽这个防御计划的漏洞。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个漏洞一直存在,刘宗宽还时刻注意着各支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当接头人房显志和交通员黄克孝来到重庆之后,刘宗宽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将这个防御计划,以及防御计划上面的漏洞,全部传递给了组织。偌大的一片西南地区存在防御漏洞,难道真的没有人看出来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刘宗宽故意留下的这个防御漏洞,曾被时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的王陵基识破了。1949年6月的一天,正在办公室端详作战地图的刘宗宽,突然接到了张群(时任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的电话。张群在电话中说:“刘副参谋长,王主席(王陵基)要来重庆述职,你下午代表公署去看望一下他!”
王陵基原先是四川军阀之一,现如今虽然官职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但是却是一个“光杆司令”,他一心想着将四川的地方保安部队,捏合在一起实现正规化,从而拥有自己的军队。基于这个心理,王陵基对刘宗宽非常客气,因为他想通过刘宗宽来说服张群乃至蒋介石,从而达到自己重新拥有军队的目的。当刘宗宽来到王陵基的住处之时,王陵基对刘宗宽的军事才能称赞不已,说了很多恭维的话。说着说着,王陵基“好心”提醒刘宗宽:“刘副参谋长,你亲手制定的西南地区防御计划,我已经看过了。我认为,川东地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没有部署正规军队,而且不在重点防御圈之中,万一对方趁虚而入,从这里攻进来,那么整个西南地区的局势就不堪设想啊!”
此时,王陵基根本不知道刘宗宽的真实身份,更不知道这样的军事部署是刘宗宽刻意为之,他甚至还想着以此“好心提醒”来讨好刘宗宽,以实现自己个人的目的。当刘宗宽听到王陵基的“好心提醒”之后,不由得浑身冒冷汗,心想:“糟了,我故意留下了防御漏洞,被王陵基发现了!万一他将这个防御漏洞告诉张群,张群自然会重新部署防御,那么我的一切努力不就付诸东流了吗!”刘宗宽很快冷静了下来,他假装恍然大悟,然后笑着对王陵基说道:“还是王主席独具慧眼啊,一眼就指出了防御计划的不足之处,真是让我受教了!”说完这句话之后,刘宗宽抬眼观察了一下正在喝茶的王陵基,然后继续说道:“王主席,这个防御计划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你指出的这个漏洞,我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将它完完全全补上的!”王陵基点了点头,然后话锋一转,说起了将地方部队改编为正规部队的事。刘宗宽这才放下心来,继续和王陵基周旋。后来,王陵基在重庆短暂停留之后,急匆匆地回成都去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张群会面,自然也就没有向张群提及防御计划上的那个漏洞。在将王陵基送走之后,刘宗宽的心这才完全放下来。
此后,根据战场局势的不断发展,刘宗宽还不断给张群设圈套,甚至将川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弱化。当时,随着秦岭战役的胜利结束,胡宗南苦心经营的秦岭防线崩溃,被迫溃退到了汉中地区并重新组织防御。这时候,已成惊弓之鸟的胡宗南,急忙向张群求援,请求张群派部队到川北地区配合自己防守汉中。张群接到胡宗南的求援电报之后,心中非常矛盾,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如果派部队去援助胡宗南防御汉中,那么必然导致四川地区防御力量的弱化。拿不定主意的张群思前想后,最终来找刘宗宽商量。此时,刘宗宽终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削弱四川防御力量的机会,他一脸严肃地对张群说:“胡长官(胡宗南)来电求援,我们肯定要有应对之策,我看不如把罗广文的部队从川东地区调到川北地区,协助胡长官防御汉中……”刘宗宽的话还没有说完,张群就急的嚷嚷道:“罗广文去了川北,川东不是门户大开了嘛!万一对方进攻川东,我们该怎么办?”刘宗宽心中暗笑,然后一本正经地说道:“倘若胡长官守不住汉中,那么对方就可以从川北地区长驱直入进入四川,这样局势更加糟糕。而且,以胡长官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我们不派部队去援助,那将来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说不定,到时候丢失汉中的罪名,就会落到我们头上!”在刘宗宽的极力劝说下,张群最终同意将位于川东地区的罗广文部队,调到川北地区协助胡宗南防守汉中。这样一来,川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大大打了折扣。而这一军事部署调整,很快由房显志和黄克孝两位同志传给了组织。因此,我军将敌人在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及调整动向,掌握得一清二楚。
到了1949年8月,蒋介石坐飞机亲临重庆,开始部署所谓的“大西南保卫战”。在这次军事会议上,胡宗南手下的副参谋长沈策夸夸而谈,他罗列证据,断言我军的进攻方向是从陕南经川北攻入四川。沈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同,自大的蒋介石甚至还表示,目前局势已趋于稳定,国民党军队所面临的情况即将好转。在沈策的论断的影响下,蒋介石当场下达命令:“请胡长官(胡宗南)固守陕南,以陕南作为决战地带,拒对方于四川之外。请罗司令官(罗广文)增防川北地区,沿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构筑第二道防线,以策应胡长官。同时,第七编练司令部其余部队亦向北移动,配置在南充、大竹一带,作为增援川北地区的机动兵力。至于川东方向,由宋司令官(宋希濂)负责,并与退入湖南南部的白崇禧部保持联系。”
当蒋介石下达这一命令之时,刘宗宽在旁边快速用笔做着记录。那么,胡宗南手下的副参谋长沈策,为什么在军事会议上断言“我军进攻方面是陕南、川北”呢?这其实和刘宗宽有极大的关系,正是听了刘宗宽的分析,爱出风头的沈策这才在军事会议上夸夸而谈。原来,在这次军事会议召开之前,刘宗宽就宴请沈策,毕竟他们二人都是“副参谋长”,算得上是同行。在酒足饭饱之际,刘宗宽故意挑起话题:“沈兄(沈策),胡长官(胡宗南)此前请张长官(张群)派部队到川北地区协防汉中,是不是胡长官已经断定汉中(陕南)是对方的主攻方向?”沈策回答说:“目前,胡长官还没有定论,他总是说对方诡计多端、虚虚实实,还要进一步观察,才能弄清楚对方的主攻方向?”听到沈策的这句话,刘宗宽心中略有失望。
为了达到迷惑胡宗南和沈策的目的,刘宗宽又说道:“沈兄,我认为,对方的主攻方向一定在汉中(陕南)!”沈策“哦”了一声,然后不置可否地说道:“刘兄,你为何如此断定呢?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川东也可能是对方的主攻方向。”刘宗宽摇了摇头,说道:“川东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崇山峻岭不易行军,对方绝对不会从这里攻进来。”沈策听了之后,不安地问道:“难道对方真的要拿胡长官开刀?从陕南经川北攻进四川?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刘宗宽一脸严肃地说道:“从历史上看,三国时期魏国灭蜀汉,北宋时期赵匡胤灭后蜀,明末时期张献忠入川,都是自北而南,从陕南经川北地区打进来的。我看这次对方肯定也是这样!而且,我觉得……”刘宗宽故意卖了个关子,看了看沈策。
沈策急忙问道:“而且什么,刘兄,你快说啊!”刘宗宽笑了笑,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而且,你想一想,胡长官(胡宗南)此前率领部队‘攻占’过延安,对方肯定对他恨之入骨,时刻想着要报一箭之仇,根本不可能轻易放过胡长官。”听着刘宗宽说的话,沈策不由得点起了头,很明显他已经完全接受了刘宗宽的观点。此时,刘宗宽趁热打铁,他抓住沈策爱出风头、夸夸其谈的毛病,极力怂恿沈策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上大谈一番。沈策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计,他用感激的神情看着刘宗宽,说道:“刘兄,你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听了你的分析,我这才理出个头绪,看来对方肯定要进攻陕南和川北了。你放心,到时候在军事会议上,我一定要说……”
这样一来,就出现我们在前面说的那一幕——胡宗南手下的副参谋长沈策,在军事会议上夸夸而谈,断定我军的主攻方向从陕南经川北进攻四川。在沈策这一观点的诱导下,蒋介石也落入了刘宗宽的圈套,将主要兵力全部从川东地区转移到了川北地区。就这样,刘宗宽尽最大努力,在川东地区留下了一个防御漏洞,以便刘邓大军从这里攻入四川,进而解放整个大西南地区。这次军事会议结束之后,刘宗宽很快将这一情报告诉给了房显志和黄克孝两位同志,并特意指出川东地区防御力量薄弱,可以将川东地区作为主攻防线。在将情报交给房显志和黄克孝两位同志之时,刘宗宽多年来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完全释放,他高兴地说道:“虽然费尽周章,川东地区的这个防御漏洞,还是留下来了。
请你们一定要告诉组织,我在川东地区留下的这个防御漏洞,这是一条安全通道!”就这样,在刘宗宽的一番操作下,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所谓的“大西南保卫战”还没有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因为,我军就洞悉了敌人的一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刘宗宽提供的情报,以及他故意在川东地区留下的防御漏洞,我军将川东地区作为主攻防线,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也就是刘伯承司令员说“刘宗宽同志一个人胜过十万雄兵”的原因所在。后来,在战斗的过程中,刘宗宽还先后将“胡宗南部第一军奉命协防川东”、“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已经奉命停止办公”等重要情报,通过房显志和黄克孝两位同志,传递到了组织的手中。1949年11月28日上午,在重庆即将迎来解放之际,刘宗宽接到了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钱大钧的手令:“率长官公署官兵及警卫团向成都转进!”也就是说,此时敌人方面仍不知道刘宗宽的真实身份。不过,刘宗宽已经完成了重大使命,他自然不会跟着敌人走。
当时,刘宗宽乘混乱之际,脱下国民党军装换上普通衣服,来到了沙坪坝重庆大学杨清教授家里。一直到人民军队进入重庆,刘宗宽这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刘邓大军的驻地,与刘、邓两位首长以及李达参谋长等人会面。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标题说的那一幕——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国民党中将发来情报:我在川东留下了防御漏洞。后来,刘宗宽历任西南军区高级参议、西南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川东行署委员、南京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等系列职务。1956年,刘宗宽转业到地方工作,曾担任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副主委、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92年7月29日,刘宗宽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87岁。生前,刘宗宽曾多次提出申请,要加入党组织。可是,考虑到他在民主党派内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当时组织并没有同意他的申请。虽然刘宗宽生前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不过在1993年,组织决定追认其成为了党员。让我们向刘宗宽同志致敬!向无数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