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与肾损伤有何关系?

平夏评健康 2023-02-15 12:00:05

近期有一患者因“发热”来院就诊,该患者发热数天,最高体温达40℃,伴头痛腰痛,前胸部皮肤可见出血点,诉数天来自觉尿量减少,随后抽血化验显示血肌酐升高、血小板低,尿常规显示尿蛋白阳性。经过详细询问这名患者流行病学史及进行相关病原学检验,最终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那么,该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这些肾损伤的表现?流行性出血热与肾损伤有何关系?

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于汉坦病毒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以出血、发热、低血压和肾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特点[1]。该病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内皮受损、肾脏灌注不足,此外也可导致基底膜受损、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肾小管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休克等后果,危及生命,生活中应引起重视,加以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为田鼠等啮齿类动物,这些动物的尿、粪、分泌的唾液等进入周围环境,可通过空气传播被患者吸入,也可经消化道或接触传染。我国是世界上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主要地区,据统计,我国各个省均有发病,全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秋冬季高发。自1950年至2020年,我国已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一百多万例,总病死率达2.86%[2]。

该病的病程可分为5期,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3]。1、发热期:体温可达38-40℃,一般持续4-6天,患者可出现头痛、腰痛、全身肌肉疼痛,咽喉壁、前胸、肩背部等部位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皮肤针刺或磕碰后可出现瘀斑。患者可有双侧肾区叩击痛等肾脏受累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低,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升高、血尿素氮升高,尿常规常提示蛋白尿阳性。2、低血压休克期:可持续几个小时至几天,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意识障碍,严重患者可出现难以逆转的休克,预后差,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3、少尿期:一般出现于病程第5-8天,持续2-5天甚至2周以上,主要症状是少尿或者无尿,可出现尿色加深、血尿、泡沫尿等,患者可有氮质血症、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出现烦躁、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表现,血肌酐急剧升高达到高峰,肾小球率过滤明显下降,尿蛋白也在此期达高峰。另外,患者在此期可发生肺水肿,出现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4、多尿期:在少尿期之后,持续1-2周,也有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此期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尿量逐渐增多,氮质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肾功能不全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得到缓解,但若患者大量排尿可发生严重失水,甚至因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而引发继发性的肾损伤。5、恢复期:一般患者在病程第3-4周左右开始恢复,恢复情况因病情轻重而异,多数为1-3月,病情较重者恢复所需时间相对更长。此期患者肾脏功能逐渐恢复,精神、食欲等一般状况也逐步有所好转,但少数患者可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根据野外活动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如发热、腰痛、少尿、泡沫尿,以及血常规、尿常规、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病毒RNA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治疗上,依据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的原则,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物理降温、足量能量供应,进食应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避免肾毒性药物;体液治疗用于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稳定,休克患者予以积极液体复苏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应用止血药物、输注血小板等改善出血;糖皮质激素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也用于该病治疗;目前尚无针对汉坦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可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4];利尿剂可减轻急性肾损伤患者少尿期的容量负荷,可根据患者尿量等情况进行利尿治疗;透析治疗用于急性肾损伤或合并高分解代谢、血尿素氮升高过快的患者。

生活中,有何措施能帮助积极防治HFRS?1、应用科学方式方法进行防鼠灭鼠,从源头预防;2、于野外、户外活动时,应注意加强自我防护,尤其是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更应做好个人防护;3、接种汉坦病毒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我国早已经开始应用相关灭活疫苗,目前规定的适合接种的人群年龄为16-60岁;4、注重个人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5、有野外活动等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腰痛、少尿、皮肤黏膜出血等HFRS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加重病情,造成难治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陈俊江, 国天赐, 宋姝璇等.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分析模型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10):1735-1740.

2.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 39(5):257-265.

3.Noh JY, Jung J, Song JW.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19, 51(4):405-413.

4.Malinin OV, Platonov AE. Insufficient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ribavirin in treatment of 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caused by Puumala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49(7):514-520.

0 阅读:13

平夏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