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石牌村旧改破局,拆整结合,能否唤醒这块沉睡的城市孤岛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5-04-25 20:10:50

天河石牌村

——这个被摩天大楼包围的"城市孤岛",在经历20年改造拉锯战后终于迎来实质性突破。

本来石牌比猎德的位置更好,赔偿应该更高,奈何时过境迁,选择大于努力,现在能赔到当年猎德的一半就不错了…………

当"拆整结合"模式遇上全国最密集城中村,这场城市更新攻坚战如何破局?

记者深入探访发现,在租金经济与城市升级的博弈中,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层变革正在酝酿。

一、石牌村旧改"破冰":从20年停滞到年内动工

4月11日广州市的调研督导会议释放明确信号:

石牌村改造被纳入天河区重点任务清单,要求"尽早形成方案、尽早付诸行动"。这个与珠江新城直线距离仅3公里的城中村,终于迈出历史性一步。

不同于传统"推倒重建"模式,"拆整结合"方案首次浮出水面:首批拆除11.1万㎡建筑(352栋),占总量1/10,同步保留整治潘祠广场等特色片区。

这种"精准手术刀式"改造,既避免整拆带来的社会震荡,又能为后续更新腾挪空间。

二、握手楼里的生存图景:租金经济正在褪色

走进石牌村,3.5米层高的"一线天"出租屋仍在讲述特殊生存智慧。

村民元姐展示着她引以为傲的"暗房改造术":通过加高楼层、增设天井,将原本无法居住的底层改造成月租650元的"经济适用房"。

但这样的智慧正遭遇时代挑战。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二房东模式兴起与周边长租公寓竞争,传统村民自建房出租率已从巅峰期的95%降至不足70%。

芳姐的6层小楼顶层"阳光房"月租仅1150元,仍难觅长期租客。"现在年轻人宁可多花500元住电梯房",她无奈地擦拭着积灰的招租告示。

三、改造博弈:村民的"两难选择"

在振东大街,62岁的池叔给记者算了一笔现实账:他家4层小楼年租金收入约15万元,若按现行补偿标准,改造期间过渡费难以覆盖家庭开支。"现在猪肉都30元一斤,停租三年怎么活?"这种焦虑在老年村民中极具代表性。

但年轻一代态度迥异。

90后村民小林直言:"守着破房子收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想要真正融入城市。"这种代际认知差异,正在撕裂着村民群体的改造共识。

四、"拆整结合"的创新实践:潘祠片区的启示

在石牌西路转角,投入2800万元改造的潘祠文旅综合体即将亮相。

青砖灰瓦的祠堂与现代玻璃幕墙形成奇妙共生,文创市集与老式茶楼比邻而居。这个试点项目给出重要启示:历史文脉保护与商业开发可以共存。

更关键的是,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的创新模式。

参与改造的村民不仅获得物业补偿,还能分享未来经营收益。这种可持续的收益模式,或为破解租金依赖提供钥匙。

五、城市更新的"天河方案":不止于物理空间改造

天河区旧改办负责人透露,石牌改造将配套实施三大创新:

租金补偿证券化:将过渡期补偿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技能转型培训:针对中老年村民开设物业经营、电商运营课程公共空间股权化:村民可通过祠堂、广场等公共资源入股商业项目

这种"改造+赋能"的组合拳,试图在空间更新中完成社会关系的重构。正如城市规划专家所言:"石牌改造的真正价值,在于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区存量更新的系统解决方案。"

结语:

当夕阳掠过石牌村密集的楼缝,牌坊上新挂的"烟火新城"标语格外醒目。

这场酝酿20年的城市变革,既是空间形态的重塑,更是生存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拆整结合"不单是技术策略,更成为调和多方利益的智慧选择。

当第一台挖掘机进场时,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消长,更是一个城中村向现代社区蜕变的中国故事。

0 阅读:1

东惠看那份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