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咸丰帝31岁去世,你看他逃往热河干了啥?每天都做4件致命事 - 今日头条
清朝第九位皇帝,咸丰帝,31岁时猝死在热河行宫,他为何年纪轻轻便离世?
外有英法联军攻城,内有太平天国作乱,他却仓皇逃往热河,每日沉迷于几件致命的事。
到底是怎样的生活,让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帝,走到这步田地?他的死因究竟是病痛折磨,还是另有隐情?
咸丰十年,朝廷焦头烂额,南方农民起义越演越烈,南京已被攻陷多年,农民军队的声势,逼近长江流域,北伐的部队,甚至触碰到了江南大营。
北方的动荡也没消停,捻军起义如野火燎原。
偏偏这个时候,西方列强又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逼京城,沿途烧杀掠夺,闹得民不聊生。
咸丰当时才二十出头,扛着这烂摊子,一上位就碰上了这种局面,心里也不可能不急。
农民军烧到哪里,地方就没个安宁,朝廷的钱粮、税收也跟着断。
更可气的是,英法这帮洋人一口一个“商路通行”,表面说得漂亮,背地里就是,要逼朝廷割地赔款,咸丰坐在紫禁城的大殿上,愁得头发都要掉光了。
偏偏手底下这些大臣,还净提些糊涂办法,打吧,清军士气低落,南方战线连年失利;谈吧,洋人要的条件天高地厚,根本答应不了。
局面越拖越乱,咸丰整日批折子,长吁短叹,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日子久了,咸丰脾气变得暴躁,跟谁都能吵一架,几个重臣还挨了他的御批,可这些事,吵完之后也没有解决。
京城没守住,英法联军一路攻进圆明园,烧了这片皇家园林。
这个举动,等于给了清朝的脸上狠狠一巴掌,也让咸丰彻底没了主意,留在京城,是坐以待毙,还不如趁早跑路。
大臣们看皇帝心意已决,也没办法,只能随他一路北逃,跑到了热河行宫。
热河的避暑山庄,位于承德,是康熙和乾隆当年修建的行宫,山清水秀,气候凉爽,原本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可咸丰这次来,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躲命,带着一群大臣和嫔妃,仓促地安顿下来。
宫殿虽大,哪里有京城那样的威风?咸丰心里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刚到热河的那段日子,咸丰整天待在行宫里,时而看奏折,时而打打盹。
本以为躲在这里可以图个安稳,谁知道一堆麻烦事接踵而至。
让他头疼的是,顾命大臣的人选问题,早就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想着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国家的事情得有人接着管。
咸丰琢磨了几天,选出八个人组成了“顾命八大臣”。
这几个人中,肃顺是他的亲信,办事果断;端华和载垣是宗室贵族,靠得住;剩下的几位也都是朝廷的老臣。
咸丰把这些人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吩咐:“朕身体不好,国家的事情,以后得靠你们多操心了。”
话说得是挺动情,可底下的人听了却各有心思。
肃顺觉得皇帝信任自己,日后肯定大权在握;载垣和端华表面点头哈腰,心里却盘算着怎么分一杯羹。
就连后宫的慈禧,也在一旁冷眼旁观,默默琢磨着自己将来的打算。
朝廷的事情暂时安排下去了,可咸丰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本就有肺疾,加上一路奔波劳累,又没有好好调养,病情一天重过一天。
这时按理说该安心静养,少操心国家大事,可他偏不听医生的劝,一天到晚喝酒,还爱上了听戏。,些事耗光了他的精力,身体更加吃不消。
咸丰在热河的日子,看似躲过了一场战争,却埋下了自己早逝的种子。
他身边的人谁也没想到,一个皇帝竟然能在这片凉爽的山庄里,把自己折腾到命不久矣。
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的日子,外表看起来避开了战火,暂时安然无忧,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自我放逐的深渊。
承德避暑山庄,原本是大清皇室修建的休闲胜地,可他却在这里,把自己彻底放松到失控,做着几件“致命事”,一点一点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了。
咸丰早年间就染上了这个恶习,本来只是为解闷而偶尔抽上两口,到了热河,这变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坐在行宫里,烟雾缭绕间,似乎可以短暂地逃避内心的焦虑。
可这玩意儿的毒害,不光让他的肺病日益加重,还让他变得精神萎靡,记忆力衰退,连朝政也懒得过问了。
太医多次上奏,请他少抽,多静养,咸丰却冷冷地摆摆手,根本不愿听劝。
每次吸上一口,都会靠在榻上闭目片刻,似乎能感受到片刻轻松,随后便是更深的虚弱感。
他的第二大“乐趣”就是喝酒,在热河,没有京城那样繁华的生活,行宫中仍然备足了,皇帝爱喝的美酒。
常常在傍晚的时候,召集几位近臣,一边喝酒一边闲聊,每次总是他自己喝得多。
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对着身边的人大发牢骚,说洋人逼人太甚,说命运对他这个皇帝太不公平。
越说越气,甚至把酒杯,重重地摔在地上,身边的宫人们,只能低头伺候,生怕惹怒这位心情糟糕的皇帝。
酒精让他忘掉了一时的烦恼,却带来了更多的身体负担,原本虚弱的身体更不堪折腾,连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咸丰的第三项“乐趣”就是戏曲,从小就喜欢听戏,尤其爱听京剧。
在热河行宫里,特意把戏班从京城带来,安排他们在宫中搭起戏台,几乎每天都有演出。
让咸丰着迷的是一些历史剧,喜欢听那些英雄豪杰,如何力挽狂澜的故事,仿佛能从这些戏文中,找到一点对现实的慰藉。
戏班的演员,为了讨皇帝的欢心,每次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表演做到极致。
咸丰坐在台下,披着一件厚重的毯子,已经病得连坐都不太稳,却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到了深夜,咸丰还让太监们,把戏班召回来再唱一折,直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咸丰沉浸在戏台营造的虚幻世界里,却渐渐远离了,他作为皇帝本应承担的现实责任。
还有更要命的一件事,就是沉迷于后宫的嫔妃。
尤其是那位年轻貌美的兰贵人——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当时的慈禧年轻漂亮,聪慧过人,在后宫中,很会讨咸丰的欢心。
咸丰把她视作自己的知己,每天都离不开她的陪伴。
兰贵人以美色赢得皇帝的宠爱,还擅长用甜言蜜语,哄得咸丰心情舒畅。
可夜夜笙歌的生活,让咸丰的身体愈发虚弱,咳嗽得更厉害了,太监和太医们都看在眼里,暗自着急,却没有人敢劝阻。
以皇帝的性格倔强,谁要是敢多说一句,恐怕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
咸丰的身体彻底垮了,咳嗽越来越频繁,夜里常常被咳醒,甚至咳出血来,依然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咸丰对自己的病情心知肚明,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对未来充满了无力感,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再做任何努力。
到咸丰十一年的夏天,已经虚弱得连早朝都无法主持,奏折看一会儿就眼花头晕。
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整个行宫里,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气氛,咸丰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七月的热河,天气阴沉得像一张发霉的幕布。
咸丰帝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这位年仅31岁的皇帝,带着无尽的疲惫和不甘,在行宫的病榻上闭上了眼睛。
的离世,让整个大清帝国陷入了一片混乱。
咸丰去世前,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希望这几位忠心的老臣,能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处理政务,可这个安排,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这些大臣们各怀鬼胎,争权夺利,没人真正想为国家着想,咸丰宠爱的兰贵人,也在暗中筹划自己的权力之路。
咸丰去世后没多久,兰贵人就以同治皇帝的生母身份,迅速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果断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把大清的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以“慈禧太后”的身份,成为清朝晚期有权势的人物。
对于大清朝来说,咸丰帝的去世,是一个皇帝生命的结束,更是清朝权力格局的重大转折点。
从那一刻起,清朝的命运,开始由慈禧太后掌控。
慈禧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做出了多次改革尝试,她的保守和权欲,也让大清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发展的机会。
咸丰从即位时,面对内忧外患,到最后在热河行宫中,凄凉离世,始终被时代的巨浪推着走,毫无反抗的能力。
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还有对这一切,无可挽回的沉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