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开始挑战辽国的统治地位,并积极寻求与其他势力合作,以实现更大的政治目标。北宋皇帝宋徽宗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他就决定与女真人联手,实行灭辽之策,期望通过这个联盟实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决策最终使得北宋陷入了灭国困境。
北宋与辽国的仇恨,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夺位,使后汉便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与辽。这块土地本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防御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整个防线将不复存在,北宋自立国以来,太祖、太宗时期数次北伐,均未见成效。真宗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虽然维持了表面和平,但辽在签约后却不断在外交上给宋朝施压,尤其是在北边有西夏崛起之际,对宋朝更是威胁日益加剧。
因此,北宋对辽的仇恨由来已久,想要将之消灭是实属必然。宋徽宗即位后,内政大加改制,外修强盛王朝气象,营造宏景,梦想着恢复其祖宗未完成的伟业。北宋末期,当辽国在东部游牧民族政权威胁下逐渐衰败,无力回天时,宋徽宗看到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他积极加强对辽的情报工作,派间谍搜集辽国内部动态,接纳辽朝归降人员,展开情报工作。
宋徽宗决意联金北伐,当时朝中有两极分化。支持者蔡京和童贯,积极奔走相告,极力推动伐辽计划,反对者如郑居中、余深、邓洵武等,对此却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北宋国力空虚,无力与辽、大金两个强敌争战,况且女真之强不逊从前契丹,根本不是宋军可以轻易对付的对手。然而,宋徽宗坚持要通过伐辽完成祖宗未竟功业。而金国此时也在寻求合作者打压辽国,以实现其东亚霸权的愿望。
双方最终在1120年达成合作协议。北宋与金朝通过海上使节的多次互访,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夹击辽国,彼此不单独求和,宋缴纳重金,金帮助攻取燕京。
然而,战局中北宋的表现却让金国对其充满了轻视。数次合作中,都是金军占据了绝对优势,攻城略地、打击辽军主力,而宋军则显得战力孱弱。在1125年,随着金军接连攻陷辽地,宋军攻取燕京的大业却反复受挫,甚至陷入了数次围攻却久攻不下,最终仅依赖金人的协助站稳脚跟。
更为致命的错误在后续的权力交涉中暴露得淋漓尽致。张觉事件,是宋金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投降宋朝后,北宋没有给张觉及其部下应有的帮助,甚至后在金使压迫下主动将其轻易交出,导致其部众彻底失望,最终背叛宋朝,投降金人,协助金兵侵宋。
北宋的战略失策似乎也在其他方面显现了出来。例如,辽并非最强大的敌人,北宋面对辽国尚且战绩不佳,更遑论对抗更强大的金国。在和平谈判中,金人不断提出无底线的要求,宋朝为了短暂的和平一次次妥协,甚至出卖了很多国土与财富。面对金人的压力,宋徽宗和其朝廷最终显得无所适从,选择了不断退让,最终使得汴京城防崩溃,靖康年间金军攻破汴京,宋徽宗被俘,北宋灭亡。
在《海上之盟》达成后,金军看到宋朝的内虚和外弱,进一步扩展其侵略行动。宋徽宗励精图治最终却陷入深渊,其灭辽的梦想成为亡国的现实,无致灭亡成了悲剧一幕。所以这一切正是北宋皇帝及朝堂自作自受,国不知唇齿之寒,灭辽之时便为靳,迎来自己国家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