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7年,北宋宰相王旦病重去世,宋真宗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并且还停朝三天表示哀悼,追封他为文正公。而这位北宋第二位文正公王旦,一生显赫,但却最终栽在北宋真宗一次看似友好的“贿赂”上,毁了一生的名声。
王旦出身官僚世家,生于957年后周时期,980年顺利考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其仕途初期并未顶峰,他先是在大理寺任职,随后调任基层县令。尽管他在地方治理上显然卓有成效,但真正的转折点在998年。
在北宋太宗统治时期,王旦的仕途波澜不惊,虽拥有宽厚的人品和出众才干,但并未立即跃居要职。直至北宋真宗即位,他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也就是国家政务核心的办事人员之一,开始参与重要的国家政务。从此一事无成的王旦终于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的宽容与正直逐渐展现。
真宗元年,王旦开始担任参知政事,正式跻身于国家高层,成为了实际掌握国家政治的副宰相。王旦为政沉默寡言,做事谦逊温和,却又极为宽容大度。这种风格形成了他独特的政治行为方式,与此同时也与性格急躁而直率的寇准形成鲜明对比。寇准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王旦的不足,并频频向真宗打小报告。然而,王旦并未因寇准的言辞而心生怨恨,依旧保持对他的尊重与赞誉。这一气度让真宗感到钦佩,更加信赖王旦。
曾经有一次,寇准趁王旦不在时报告真宗,说王旦的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结果当真宗向王旦透露此事时,王旦不仅没有责怪寇准,还赞颂他忠直作为。他的这种大度不仅赢得了真宗的信任,也让寇准感到羞愧,并逐渐心悦诚服地尊重这位同年进士出身的同僚。
然而,北宋国相王旦的政治生涯依然不乏波澜。一次中书省文件格式出现错误,寇准迅速将其告知真宗,王旦因此公开检讨。然而一个月后,枢密院的公文同样出现错误,中书省的下属纷纷希望王旦也揭发枢密院的错误,但王旦拒绝了,选择将公文退回枢密院自行修改。这种宽容和隐忍让寇准感叹,并最终促成他们两人的真正和解。
尽管如此,王旦的政治敏锐度和对事关全局的大事情上的态度并未因此受损。正因为在处理军国大事上的沉稳和格局,王旦在与寇准的对抗中始终保持不落下风。然而,封禅一事再次让他关注的焦点转向了朝堂另一位重要人物——王钦若。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暂时平稳,王旦也发现朝中王钦若的野心和谗言。王钦若积极推动真宗泰山封禅,希望以此提升自己的地位。起初身为宰相的王旦强烈反对,他认为封禅耗资巨大,不利于国计民生。然而,在一次真宗设宴款待王旦的过程中,真宗不仅努力劝酒,还在酒席结束后送给他一斛酒。待王旦回府打开封条,却发现里面满是珠宝。这突如其来的馈赠,让王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人们往往将此视为真宗给王旦的封口费,以确保他的支持。然而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许是隐藏的威胁:如果王旦不顺从,他可能会失去皇帝的信任,甚至跌出政坛。面对这样的局面,王旦选择了沉默接受这份厚礼,并改变立场支持封禅,恢复了君臣和睦,真宗也满足了个人虚荣。
尽管封禅一事成为王旦生涯中的污点,但他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事后他经常懊悔自己在封禅一事上的妥协,晚年多次流泪忏悔。然而,他的廉洁、宽容和大度依然无可挑剔。他在去世前留下遗言,希望自己死后削发为僧以自罚,表达了他对封禅一事的深刻反思和自责。
北宋真宗也从未忘记这位忠诚的臣子。在王旦去世后,真宗亲笔撰写《全德元老之碑》以示褒奖。目前,尽管王旦的生涯中有一丝瑕疵,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的宽容大度、谦和处事以及为国家的贡献依旧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