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凡是不靠吃药走出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诺来看健康 2025-01-01 02:55:01

前言: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困惑和痛苦时,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提供解决方案,更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在实际咨询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层次和经验不同,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沟通、达成共识,成为了咨询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正文:

一位焦虑症学员在咨询中说自己昨天去公园看见几个社会青年,感觉很害怕,但是一直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说这个只是自己的一个念头。之后跟我说,还是自己的水平不够,不然就不会有那个焦虑、害怕了。

我一听,感觉这是把理论给学偏了。我说:“这个焦虑和害怕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我在那里的话,我也会焦虑害怕。这个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那位学员说:“可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够强大的话,就不会有那些焦虑害怕啊?”

我回答:“内心强大并不是内心麻木。害怕还是害怕,焦虑还是焦虑。这个很正常。所谓的内心的强大,我觉得是不会被那个焦虑害怕所带跑。也就是说,害怕了就害怕了。我们该干嘛干嘛,该跑还跑,该怎么样还怎样。同时,也不会因为内心的这个焦虑害怕而评判自己。”

学员说:“我不这样觉得。我觉得这个害怕是需要去面对的。你不去面对,这个害怕就消失不了。”

我回答:“你这个说的和我说的是一致的。我们有习性,这个习性需要通过方法去练习的。这个没有问题,很正确。我说的只是让你对当下发生的一种接纳。同时也是纠正你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所谓的强大并不是没有焦虑害怕。而是不被焦虑害怕所影响,该干嘛干嘛,该跑就跑,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学员回答:“可是我觉得一个人内心够强大的时候,应该就不会有那些焦虑害怕了。”

又绕回来了。我感觉我说的已经比较明白了。但是似乎对他无用。我就笑了笑,顺着他的逻辑说:“也对。那我们就好好练习,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这样,以后就可以应对那些焦虑害怕了。好好练习。”

有的时候,在咨询中就是这样,因为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所以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就像一个中学生告诉小学生,说圆周率除了是3.14外,还可以用π来表示。而且π根本不用乘,非常简单方便。可是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还没到那个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谁的问题?

是中学生的问题。因为他不懂得随顺对方的情况。不懂变通。

(推荐焦虑的朋友去看两本书《战胜焦虑》和《情绪自救》,相信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在街上看到两个人在吵架。买家说:“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了二十四个铜板。”卖家说,“明明三八二十四。”

颜回看他们吵得不可开交。于是说:“不用吵了,三八二十四,没错。”

买家大怒,说:“你算老几,多管闲事。走,我们去问孔夫子。让孔夫子来评评理。”并指着颜回的帽子说:“如果你输了,就把你的帽子给我。”

颜回说:“那你输了呢?”买家回答:“那我就把我的头给你。”

就这样,他们找到孔夫子,把前因后果说了。孔夫子说:“颜回,你输了。三八明明二十三。把帽子给他。”那位买家高兴拿着帽子走了。

孔子私下跟颜回说:“枉你跟我学习这么久。一个帽子和一颗人头,还分不清吗?你的学习是为了证明你自己的,还是为了帮助别人的?

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的,那为什么还要去争?”

不得不说,孔夫子是真的很智慧,心胸开阔。我真的应该跟孔夫子好好学习......

结语:

正如孔子处理颜回与买家争执的故事所展示的那样,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懂得随顺对方的情况,以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