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听说,美国人都吃不起鸡蛋了?我看着自己刚炒的西红柿鸡蛋,陷入了深思,之前我只听说韩国人特别喜欢吃西瓜皮,我还很郁闷,家里养的猪都不吃皮,韩国人的癖好真特别,后来才知道,他们国家西瓜很贵。现在看到美国人抢鸡蛋,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假消息,难道川普的关税战效果这么明显吗,让美国人民都吃不起鸡蛋了吗?不应该,昨天川普还说他的财阀们一天赚了几十亿美元呢,怎么会连鸡蛋都吃不起呢?
一、餐桌上的 “阶级鸿沟”
洛杉矶超市 24 枚鸡蛋售价达 8.65 美元(约 64 元人民币),纽约单枚价格突破 1 美元(约 7.3 元人民币),部分超市货架长期空置,消费者称其为 “餐桌奢侈品”。中西部一打大号鸡蛋批发价达 8.41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 元 / 枚),加州因禽流感影响,批发价飙至 9.11 美元(约 66.55 元人民币)。
这不是个例。全美 34% 的家庭因蛋价过高选择放弃购买,转而用洋葱、棉花糖替代鸡蛋。洛杉矶的超市每天清晨上架的鸡蛋,中午前就被抢购一空,货架上只剩每打 15 美元的高价货。
二、关税战的 “蝴蝶效应”
特朗普政府 2025 年推出的 “对等关税” 政策,本意是保护本土农业,却在供应链上引发连锁反应。土耳其、巴西等主要鸡蛋出口国因高额关税减少对美出口,导致美国进口量骤降 40%。而国内禽流感疫情叠加饲料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产能 ——2025 年 1 月,全美 1880 万只蛋鸡因疫情扑杀,鸡蛋批发价突破每打 3 美元,是 2023 年同期的 3 倍。
更讽刺的是,关税政策让美国陷入 “越保护越短缺” 的怪圈。为缓解危机,政府试图从欧洲进口鸡蛋,却遭丹麦、法国等国婉拒。荷兰养殖户直言:“除非美国取消 20% 的禽类关税,否则我们不会扩大出口。” 这场贸易战最终演变成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的闹剧 —— 美国农业部承认,关税使鸡蛋价格额外上涨 15%,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 3800 美元。
三、被牺牲的 “沉默大多数”
在华尔街资本狂欢的同时,普通民众正在经历 “消费降级”。印第安纳州卡车司机汤姆一家四口,每周鸡蛋开支从 8 美元激增至 35 美元,不得不将早餐的煎蛋换成燕麦粥。“以前孩子每天能吃鸡蛋,现在只能周末奢侈一次。” 汤姆的妻子安娜无奈地说。
这种贫富差距在数据上一目了然:低收入家庭因关税政策损失年收入的 4%,而高收入家庭仅损失 1.6%。更严峻的是,物价上涨与薪资停滞形成剪刀差 ——2024 年美国实际时薪仅增长 1.2%,远低于通胀率 2.7%。当财阀们在豪华游艇上庆祝利润时,普通家庭正在为餐桌上的一枚鸡蛋精打细算。
四、历史的 “轮回诅咒”
这场 “蛋荒” 让人想起 95 年前的《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1930 年,美国对 2 万种商品加征平均 55% 的关税,引发全球贸易萎缩 66%,失业率飙升至 25%。如今特朗普重蹈覆辙,不仅鸡蛋价格失控,汽车、服装等日用品价格也因关税上涨 2.3%。耶鲁大学研究警告,若不调整政策,美国 2025 年 GDP 增速将下降 1 个百分点,陷入 “滞胀” 泥潭。
当丽莎在复活节清晨将土豆彩蛋放进孩子手中时,她并不知道这场危机背后的政治博弈。她只记得三年前特朗普承诺 “让鸡蛋价格降下来”,如今却连一颗普通的鸡蛋都成了奢侈品。这或许就是关税战最残酷的真相:它用保护主义的糖衣包裹着毒药,最终喂给底层人民的,是难以下咽的苦果。
鱼子酱的蛋白质含量是鸡蛋的20倍。美国可以用鱼子酱和我们换。我还没吃过鱼子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