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的日本单兵反装甲能力,并不如同时期的德国和意大利,曾在诺门罕战役中,面对苏联的装甲部队就吃了大亏,进入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美军更多的装甲部队,再一次暴露出日本单兵反坦克能力很弱,这也迫使日本在后来研制出了很多怪异、且奇葩的单兵反坦克武器。
那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说一说,二战时期日本的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
二战中日本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有好几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刺雷、三式反战车手雷、九九式磁性反战车手雷、一式氰酸手榴弹以及九七式反坦克枪这5种。
第一种 刺雷全名叫做四式反战车刺雷,或者四式突刺爆雷,曾在太平洋战场用于对付美军的各类坦克。
刺雷的设计非常“独特”,整体由战斗部和一根竹竿组成,战斗部呈现锥形,中间是镂空状态,内装有3千克的TNT炸药,战斗部背面还带有三根钉子,其作用是为了让爆炸和坦克的装甲拉开一些距离,这样就能利用充分的空间,产生更大的破甲威力。
但这个东西用起来也很有风险,使用时提前拉开引信,再找一个“敢于效忠的昭和男儿”,拿上刺雷冲向美军坦克,对着装甲狠狠一撞,就有几率破坏坦克,但爆炸后所产生的冲击力,也会波及到刺雷的使用者。
还有就是,拿着刺雷在冲锋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遭到坦克机枪或者周围步兵的扫射,能不能成功接近坦克都是个问题,除非采取偷袭的方式、且目标是落单的坦克才会有胜算。
第二种 三式反战车手雷说白了就是一种使用麻绳甩出去的炸弹,手雷全长大约173毫米,内部装有混合炸药,使用时需要通过麻绳转几圈,然后再甩出去,与目标碰撞后就会引爆。
但这种武器并不适合在狭窄的空间使用,而往往需要在开阔的空间才能完成甩射,但在开阔的环境下,也就意味着暴露目标,很有可能成为对方的靶子。
还有就是,这种手雷得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精准投掷,如稍有不慎或者失误,就很有可能伤到自己或友军。
第三种 九九式磁性反战车雷实际上就是一种磁性炸弹,外形酷似乌龟,尺寸还很大,全长128毫米,内装有680克的TNT炸药。
手雷的周围带有四块磁铁,可以吸附在坦克的装甲板上,打开中间的引信就可以引爆。
但所谓的手雷,并不是投掷使用的,也需要事先靠近敌方坦克,将其吸附在目标上才可以起到作用,所以用起来也是很有风险,一般情况下单个步兵是很难靠近坦克的。
不过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常常都是采取偷袭的方式来使用这种手雷,会派爆破手拿上九九式磁性手雷,从战壕或者坑道爬到美军坦克的底盘下方,然后将手雷吸附到坦克底盘上,这也是坦克最薄弱的地方,触发引信后就可摧毁坦克。
日军还曾将九九式磁性手雷当作地雷使用,将其提前部署在美军坦克即将要经过的位置上,做到了先发制人,九九式磁性反战车手雷,在二战日本众多单兵反坦克武器中,还算是比较靠谱的一个。
第四种 一式氰酸手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化学毒气手雷,手雷外部是一个球形玻璃瓶,直径大约89毫米,长度为100毫米,内部装满氰酸毒气,投掷与目标碰撞后,瓶子碎裂毒气则会被释放,对于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装备的人员,吸入后会在两秒内中毒,并失去意识,5分钟可能就会彻底丧命,但毒气会在10分钟以内散去,并没有持续性。
二战中在太平洋作战的日军,就经常使用这种毒气手雷攻击美军的坦克,迫使里面的驾驶员、车组成员吸入毒气后身亡,这样既能做到无声反坦克,又能做到毫发无损的缴获坦克。
但话说回来,这种武器也是非常有风险,由于毒气被装到一个比较脆弱的玻璃容器里,一旦不小心碰碎,毒气就会被释放,很可能给自己或周围的友军带来严重的后果。
还有就是,在使用的时候很难一次性精准投掷在坦克上面,得投掷多颗才能起效,当然起到的效果确实是很具杀伤性,这也是为什么二战之后的坦克都具有防烟能力的缘故。
第五种 九七式反坦克枪这个型号早在30年代中后期就已问世,但数量很少,发射的是20×124毫米穿甲弹,采用7发盒状可拆卸式弹匣供弹,在250米的距离上可以穿透3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并且这枪采用半自动发射方式,和欧洲常见的反坦克枪性能与使用方式差不多。
但是在40年代,这种武器对付美军的谢尔曼中型坦克有点力不从心,穿透力较弱,威力比较小,甚至都不如那些奇葩的反坦克爆炸物有威力。
不过相比那些奇葩的爆炸物式反坦克武器,九七式反坦克枪还算是比较靠谱、且比较合理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最起码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硬刚敌人坦克,躲在远处就可进行射击。
以上就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使用的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