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和网络直播的兴起,古玩交易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骗局。从直播间虚假鉴宝到“上门收购”的连环套路,不法分子利用藏家对高价回报的渴望,编织出一张张诈骗网络。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近期联合多部门重拳出击,通过立法、执法和公众教育等多维度手段,对古玩市场的乱象展开全面整顿。这场治理行动能否终结虚假收购骗局?古玩交易市场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一、骗局揭秘:从“高价诱饵”到“环环相扣”的陷阱虚假上门收购骗局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性弱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让受害者逐步陷入圈套。
1. 伪造专业身份,制造信任假象诈骗分子常伪装成资深鉴定专家或拍卖行代表,通过展示伪造的资质证书、虚构的成功案例,甚至模仿专业术语,让藏家误以为对方具备权威性。例如,直播间内“专家”会夸大普通藏品的价值,声称某件民间旧物是“皇家御用”或“孤品”,辅以托儿的附和,营造出抢购氛围。
2. 虚构高价收购,激发贪婪心理“您家祖传的铜钱市值百万”“这个瓷瓶可拍卖千万”——此类话术直击藏家对一夜暴富的幻想。诈骗分子通过编造虚假成交记录或剪辑伪造的“现金交易视频”,让受害者相信自己的藏品具有稀缺性和升值潜力。更有甚者,以“买家已预订机票上门”为由,要求支付保证金或鉴定费,最终卷款消失。
3. 环环相扣的收费陷阱骗局的最终目的是敛财,其收费名目层出不穷:
鉴定费:要求藏家将藏品送至“合作机构”检测,收取数千至数万元费用,再以“成分不符”或“年代不足”为由拒绝交易;
保证金:谎称需提前锁定交易价格,诱导支付诚意金;
物流费:以“上门收购团队交通成本高”为由要求垫付费用。
虚假收购骗局不仅导致藏家财产损失,更对古玩行业的生态造成深远影响。
1. 个人层面:血本无归与心理创伤许多受害者因轻信“高价承诺”而支付高额前期费用,甚至抵押房产、借贷筹款,最终背负沉重债务。更有人因家庭矛盾或心理崩溃走向极端。例如,某案件中,七旬老人为出售“传家宝”贷款支付鉴定费,结果发现所谓“元代青花瓷”实为现代仿品,家庭关系因此破裂。
2. 行业层面:信任崩塌与市场混乱诈骗泛滥导致藏家对正规交易渠道产生怀疑,正规拍卖行和鉴定机构声誉受损。一些地区古玩市场交易量骤降,大量珍贵文物因藏家不敢出手而滞留民间,阻碍文化资产流通。
针对古玩市场乱象,国家近期推出一系列整治措施,形成高压打击态势。
1. 完善法律法规,划定行业红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不得以“收购”名义倒卖文物,违者将承担刑事责任。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与文物局联合发布《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通知》,要求平台对古玩直播内容严格审核,禁止虚假宣传和诱导性交易。
2. 强化执法力度,摧毁犯罪网络多地警方成立专案组,对诈骗团伙实施精准打击。例如,某跨省案件中,警方捣毁一个以“上门收购”为幌子的犯罪集团,抓获成员32人,涉案金额超亿元。此外,海关、文旅部门联合加强文物出入境监管,切断走私链条。
3. 推动行业自律与公众教育国家鼓励正规拍卖行和鉴定机构开放透明服务,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同时,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防骗知识,例如:
警惕“零成本高回报”承诺;
选择具备资质的交易平台;
尽管国家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彻底铲除古玩骗局仍面临挑战。
1. 技术赋能:区块链与溯源系统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应用自主开发的第四代SAAA+区块链技术,对文物来源、流转记录进行全程存证,确保交易透明可追溯,利用智能合约自动验证卖方资质,减少人为诈骗风险。
2. 国际合作:跨境追逃与标准统一针对跨国诈骗团伙,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例如,中缅泰三国在妙瓦底开展电诈园区清查行动,遣返涉案人员并查封赃物。
古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其交易本应是对价值的尊重与传承。国家重拳整治虚假收购骗局,不仅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的重塑。随着法律完善、技术升级和公众意识提升,古玩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让真正热爱收藏的人士在阳光下实现文化传承与财富增值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