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堪称"王者之尊"。自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开始,玉器便与神权、王权深度绑定。西周时期"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规制,将玉器推上祭祀神坛;汉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礼制,更让佩玉成为贵族身份认证的硬通货。这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顶级和田籽料手镯在拍卖市场屡破千万,玩家常以"传世之玉"自诩,视其为不可再生的文化活化石。
玉器玩家的优越感源于材质的稀缺性。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籽料年产量不足10吨,顶级红皮白肉每克价格突破万元,玩家常以"掌中握昆仑"自傲。相较之下,瓷器以泥土为基,即便景德镇高岭土资源日渐稀缺,玩家仍被玉器藏家讥为"玩泥巴的"。
玉雕大师工作室流传着"一相二琢三抛光"的行话,苏作"空、飘、灵"技艺,海派"精、细、巧"风格,都在强调人工雕琢的至高境界。玩家常以"玉不琢不成器"为荣,认为瓷器拉坯上釉是"匠气重复劳动"。
玉器圈盛行"传承有序"的考据文化。红山文化C型龙的真伪之辩,商代跪坐人像的断代之争,汉代金缕玉衣的规制考据,构建起以考古报告、馆藏标准器为基石的学术体系。玩家常以《古玉图考》《玉纪》等典籍倒背如流为荣。
顶级和田玉市场呈现"面粉贵过面包"的奇观:2024年且末矿区的玉石拍卖,未雕琢的原石每公斤均价突破200万元。玩家常以"囤料十年,雕琢三年"自证收藏纯粹性,将瓷器的拍卖流转视作"资本游戏"。
当00后藏家带着区块链NFT证书入场,玉雕大师开始尝试3D扫描建模,景德镇陶艺家运用纳米釉料创新,传统鄙视链正在瓦解。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2025年3月“鉴宸拍卖周”推出的"玉瓷合璧"私密专场,战汉玉器与宋代五大名窑的组合拍卖,创下12.9亿新币成交纪录,标志着新旧藏家的价值共识重构。
古玩行的鄙视链本质是文化认知的投射,当玩家从材质争辩转向美学探究,从价格攀比转向历史对话,真正的收藏精神方能显现。无论是握玉温润的哲学体悟,还是观瓷悟道的审美升华,最终都指向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正如北宋米芾既痴迷砚石又沉醉书画,古今真正的藏家,终将在文明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共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