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鄙视链”揭秘:玩玉的看不起玩瓷的?

古玩行侦探 2025-04-12 18:08:00
一、千年文明的较量:玉器与瓷器的"阶级分野"

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堪称"王者之尊"。自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开始,玉器便与神权、王权深度绑定。西周时期"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规制,将玉器推上祭祀神坛;汉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礼制,更让佩玉成为贵族身份认证的硬通货。这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顶级和田籽料手镯在拍卖市场屡破千万,玩家常以"传世之玉"自诩,视其为不可再生的文化活化石。

瓷器玩家则构建起另一套价值体系。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玩家自诩为"瓷器界的梵高信徒",明代永宣青花藏家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信仰图腾,清代珐琅彩藏家更将康雍乾三代帝王审美奉为圭臬12。但这条鄙视链的残酷在于:玩明清官窑的看不上民窑,藏宋代单色釉的鄙夷明清彩瓷,而高古瓷藏家又觉得宋瓷不过是"后生晚辈"。二、材质鄙视链:从矿脉到窑火的较量

玉器玩家的优越感源于材质的稀缺性。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籽料年产量不足10吨,顶级红皮白肉每克价格突破万元,玩家常以"掌中握昆仑"自傲。相较之下,瓷器以泥土为基,即便景德镇高岭土资源日渐稀缺,玩家仍被玉器藏家讥为"玩泥巴的"。

但瓷器圈的反击同样犀利: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2.8亿港元的成交纪录,清乾隆粉青釉镂空瓶1.3亿人民币的拍卖神话,都在证明顶级瓷器的资本号召力。更有玩家戏称:"和田玉论斤卖,元青花按片算",暗讽玉器玩家不懂艺术价值的精微。三、工艺鄙视链:匠气与天工的博弈

玉雕大师工作室流传着"一相二琢三抛光"的行话,苏作"空、飘、灵"技艺,海派"精、细、巧"风格,都在强调人工雕琢的至高境界。玩家常以"玉不琢不成器"为荣,认为瓷器拉坯上釉是"匠气重复劳动"。

瓷器界的回应则充满火药味:景德镇把桩师傅掌控1300℃窑火的"火的艺术",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窑变,建盏"兔毫油滴曜变"的偶然天成,被称作"天人合一的终极艺术"。更有玩家揶揄:"玉雕是减法艺术,瓷艺是造物奇迹"。四、学术鄙视链:考据派与实战派的撕裂

玉器圈盛行"传承有序"的考据文化。红山文化C型龙的真伪之辩,商代跪坐人像的断代之争,汉代金缕玉衣的规制考据,构建起以考古报告、馆藏标准器为基石的学术体系。玩家常以《古玉图考》《玉纪》等典籍倒背如流为荣。

瓷器圈则分化出两条路径:传统派深耕《陶说》《景德镇陶录》,革新派钻研热释光测年、X荧光成分分析。2015年某元代青花罐的真伪论战,考据派与科技派在学术期刊展开长达三年的论战,最终牛津检测数据与文献考据双重印证才平息争议。这种学术角力,被玉器玩家讥为"仪器依赖症"。五、资本鄙视链:收藏与投资的冰火之歌

顶级和田玉市场呈现"面粉贵过面包"的奇观:2024年且末矿区的玉石拍卖,未雕琢的原石每公斤均价突破200万元。玩家常以"囤料十年,雕琢三年"自证收藏纯粹性,将瓷器的拍卖流转视作"资本游戏"。

但瓷器市场的资本运作更为凶猛。香港苏富比2024春拍中,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以2.3亿港元落槌,神秘买家采用艺术品抵押融资模式,仅预付30%保证金就完成交割。这种金融化操作,被玉器藏家视为"背离收藏本质"。六、鄙视链的破局者:跨界融合的新势力

当00后藏家带着区块链NFT证书入场,玉雕大师开始尝试3D扫描建模,景德镇陶艺家运用纳米釉料创新,传统鄙视链正在瓦解。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2025年3月“鉴宸拍卖周”推出的"玉瓷合璧"私密专场,战汉玉器与宋代五大名窑的组合拍卖,创下12.9亿新币成交纪录,标志着新旧藏家的价值共识重构。

在自媒体平台上,"每天认识一件文物"的博主将良渚玉琮与龙泉青瓷并置解读,"瓷器养眼,玉器养心"成为百万点赞的爆款话题。这种文化传播正在消解门户之见,让战国玉器与唐代三彩在Z世代眼中获得平等审美价值。结语:超越鄙视链的文化觉醒

古玩行的鄙视链本质是文化认知的投射,当玩家从材质争辩转向美学探究,从价格攀比转向历史对话,真正的收藏精神方能显现。无论是握玉温润的哲学体悟,还是观瓷悟道的审美升华,最终都指向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正如北宋米芾既痴迷砚石又沉醉书画,古今真正的藏家,终将在文明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共通的语言。

0 阅读:3